【祭 孟姜女哭长城 《蝶恋花》四首】
原诗 姚伊夫
解析者:李振友(吉林)
新婚之夜
杨柳依依春草绿,莺也娇啼,燕也梁间戏。连理花红开并蒂,姜女成亲双如意。
为品洞房甜蜜蜜,酷吏登门,掳将新郎去,北渡燕山征远役,杞良从此无归计。
盼归期
线也长长针也密,缝得寒衣,试问凭谁寄?日日凄风吹苦雨,夜夜相思情难已。
偷骂秦皇真暴戾,何筑长城,偏把匈奴拒?期定三年工已毕,凭啥不见郎归迹?
寻 夫
历尽艰辛何所惧,辞却高堂,千里寻夫婿。羞问征人何处觅?衰翁遥指秦关地。
哭倒长城八百里,骸骨识妻,互抱双悲泣。一试寒衣刚得体,奴家伴你黄泉去。
悼姜女
渤海滔滔波永泣,鸥雁哀鸣,云也悲天际。遥望当年投水处,仍留片屿涛中熠。 万里长城今尚立,大地悠悠,浩宇无穷碧。听取黄钟合大吕,千秋共把贞娘祭。
注:
下面是我对孟姜女一组词的 赏析
第一首词的标题是
《新婚之夜》
写的是范杞良和孟姜女喜结良缘,成亲的日子。正是“杨柳依依春草绿”的季节。一派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的景象。“莺也娇啼,燕在梁间戏”。成亲当天,莺儿娇啼,清音悦耳;燕儿起舞,梁间嘻戏。亲戚邻居,大家欢声笑语,共同赞美“姜女成亲双如意”。呈现出喜庆欢乐的情景。 而就在刚入洞房不久,官府派的一群如狼似虎的酷吏闯进房内不由分说便将新郎掳走,掳到燕山边关征远役修长城。这一去就不知何时有归期?
第二首词的标题是
《盼归期》
秋风起,秋意凉,天气已是渐渐冷了。姜女惦记远在边关的丈夫。在为丈夫做寒衣。唯恐作苦力干活衣服怕磨损,所以“线也长长针也密”,“缝得寒衣,试问凭谁寄?”寒衣做好了可怎么能寄去呀?姜女犯愁了,是没有办法可以寄去的。姜女是昼夜惦记呀,思念呀!“日日凄风吹苦雨,夜夜相思情难已。”“偷骂秦皇真暴戾,何筑长城偏把凶奴拒?”秦始皇是暴君,施的是暴政,对人民实行严酷的统治。百姓不敢当面对朝政、对官府 表示不满,否则被官府发现就会获罪,或坐牢或被杀头。只能背地里偷着骂。“偷骂秦皇真暴戾,何筑长城偏把凶奴拒?”而将亲人掳去征远役筑长城。这是姜女内心的真实写照。
“期定三年工已毕,凭啥不见郎归迹”。按照开始官府承诺的工期三年都过去了,为啥还不见郎归来?这种耽心焦虑的心情更是时时不能平静。
第三首词的标题是
《寻夫》
三年工期都已过了,还不见杞良回来。姜女再也等不下去了,决定去寻夫。要知道当时的社会妇女一般是不出门的,何况是出远门,千里寻夫。可想而知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困难。可是姜女这一切都不怕。她带好给杞良做的衣服,告别公婆,“辞却高堂,千里寻夫婿”。她一路走,一路打听。很害羞的问一个老者:请问老伯,三年前被征役修长城的人在哪能找到啊?“羞问征人何处觅?衰翁遥指秦关地。”姜女经过千难万险,千辛万苦找到了杞良劳役的地方——长城脚下。当她听到筑城的人说:杞良已经劳累死了,就埋在城墙底下。姜女听后悲痛欲绝,嚎啕大哭!呼天喊地,几经悲绝!苏醒过来,又继续哭!直哭得昏天暗地;直哭得感天动地;直哭得惊天地,泣鬼神;直到“哭倒长城八百里”,终于见到了杞良。
“骸骨识妻,互抱双悲泣。”姜女把做的衣服给杞良穿上。“一试寒衣刚得体,奴家伴你黄泉去。”姜女陪伴杞良双双死在了长城下。
第四首词的标题是
《悼姜女》
孟姜女千里寻夫,与夫共死的忠贞故事,几千年传颂至今。“渤海滔滔波永泣,鸥雁哀呜,云也悲天际。”如今渤海湾的山海关附近还保留着《孟姜女庙》,供人们来祭祀和悼念孟姜女。
“听取黄钟合大吕,千秋共把贞娘祭”。黄钟大吕是古代二种音韵。形容音乐和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黄钟合大吕,是两种音乐的一种大合唱。
孟姜女的故事宣扬的是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所传承和奉行的是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所展现的泱泱大国,礼义之邦,其根基就是儒家的思想教育和理念深植于人民群众中。遍布一切领域,规范了人们一切活动的所有思想和行为。因此说,传统文化是中华的根,是民族的魂,是立国之基,是立民之本。同时还要清楚,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释家文化融合一体,使儒道释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完整体系。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不要忘记和偏离我们的根和本。而孟姜女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传承了这个根和本。
注:读了孟姜女这组词深深感动了我。词中对姜女的感情描述的真挚细腻,对愛情的忠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可钦可赞!四首词前后照应,连贯相承。读来写来无不使人动容而感动!
我决定根据个人体会和感受粗浅的解释这组孟姜女的词。当写到感情至深处,会被感动的热泪盈眶,真的是流着眼泪写的。
这主要是因为孟姜女的故事本身就能足以让人感动不已!
以上解释很简单肤浅。有不当的地方请指正,错误的地方请批评。
李振友,男,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吉林省人,现住长春市九台区,系九台诗社社员,在《九台诗词》、《关东诗词》、《长白山诗词》,《长春日报》等刊物发表诗词几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