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帆(新疆)
(一)
寒食清明
重耳流亡介子跟,
割股奉主尽赤心。
鄙视赏封远朝政,
背母岀走隐峦林。
晋文公,
寻贤臣。
听谬计,
绵山焚。
霎时铸大错,
焦木伴两魂。
君恸哭,
烟火禁。
建庙修祠堂,
祭祀寒食噙。
复一年,
树又荫,
名赐清明柳,
祈拜感德恩。
双节相连,
传承古今。
踏青扫墓悼先哲,
忠孝礼义示后人。
(二)
清明祭祖
寒食之夜雨淋淋
清明墓前泪涔涔
追思圣贤开基功
回忆父母养育恩
百善孝为先
始终守初心
羔羊尚跪乳
义犬护家贫
好美德
胜金银
血浓于水
同族同根
毋言异邦月儿圆
桑梓故乡格外亲
远走高飞不忘祖
炎黄子孙龙传人


这首由江帆创作的《仿古体新诗·清明节》以传统节俗为载体,通过历史典故与当代情感的交融,展现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以下从诗歌结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诗歌结构与意象运用
全诗采用仿古体新诗形式,分《寒食清明》《清明祭祖》两章,每章以四言、五言为主,间杂三言短句,形成节奏跌宕的韵律感。例如"晋文公,/寻贤臣。/听谬计,/绵山焚"通过短促句式再现历史场景的紧迫性,而"百善孝为先/始终守初心"则以对仗传递伦理观念。诗中"焦木伴两魂""清明柳"等意象,既呼应寒食禁火的古俗,又暗含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
二、历史典故的现代诠释
第一章节聚焦介子推传说,浓缩了《左传》《史记》等典籍记载:从"割股奉主"的忠义到"绵山焚"的悲剧,完整勾勒出寒食节起源。诗中"烟火禁"对应古籍中"仲春禁火"制度,"树又荫"则暗含晋文公折柳纪念的民间传说。作者巧妙将寒食与清明的时间关联转化为"双节相连"的文化传承,体现节日习俗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
三、传统价值的当代重构
第二章节从历史叙事转向现实情感,通过"雨淋淋""泪涔涔"的意象营造祭扫氛围,又以"羔羊跪乳""义犬护家"等动物隐喻强化孝道伦理。诗中"毋言异邦月儿圆/桑梓故乡格外亲"的对比,既延续了《诗经》的故土情结,又暗含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坚守。结尾"炎黄子孙龙传人"的升华,将家族祭祀提升至民族认同层面,呼应了清明节作为"中华三大祭祀节"的文化定位。
四、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该诗通过个人祭祖与集体记忆的联结,揭示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本质:既是对介子推等历史先贤的追思,也是对父母亲恩的生命反哺。诗中"踏青扫墓悼先哲"融合了寒食禁火、清明改火的古老习俗,而"忠孝礼义示后人"则凸显节日作为道德载体的教育功能。这种古今对话的创作方式,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诠释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