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真传
文/施福明
在中国南方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有个南方城乡未庄有一个人物叫阿Q,让读者们印象很深刻,而中国北方的淮河岸边一个未庄里,也有乡土作家阿明创作《阿Q真传》中一个阿Q这样的小人物出现,他会屠宰牛羊,但整日不负正业,只是帮人家屠宰做点帮工,只要人家招待他一场酒给他点吃吃喝喝买包香烟,他就会给人免费去干活,其实就是贪图吃吃喝喝,他已快50岁了,还没有个老婆,今年桃花开放时,他却走了桃花运运,村里找了一个三手老婆结了婚。那天,他从镇上王麻子超市里赊账了好烟好酒,也学着人家摆了二十桌酒席,事后一结账,真是现实,忙的屁颠屁颠的三天时间,也来了许多客人,喝完酒嘴一抹都溜了,他一算账到了两万礼钱,结果还不够他的敲锣打鼓又抬花轿,又玩花鼓灯成本钱! 其实乡亲们手里都有一杆秤,阿贵,这个人不是坏人,可做事就是不靠谱的人,一辈子就不喜欢做点靠谱的正事,而且还好吃懒做又爱嫖赌 受,不去做传销就去做这做那,整天还想着不劳而获的发财梦。身边亲友都不乐意和他过多来往,有时躲的远远的,乡亲们只要认识他的故交,他都会欠上他们一笔大小的,他祖上留下的旧房子因年久失修已倒塌了,他只好住在村里面的一个烤烟炕房里生活!当今社会,有人说:“我们乡村人情味在逐渐地变淡?”不,这是你我都误解了她的温暖!

在当下这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农村人情味变淡” 的观点悄然流行。人们看到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庄逐渐 “空心化”,红白喜事上不再像过去那般热闹,邻里间的交流似乎也少了,便轻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深入探寻农村生活的肌理,会发现农村的温暖从未消散,其实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曾经,农村是紧密相连的熟人社会。“红事不叫不到,白事不请自到”,这句俗语生动体现了往昔农村人情的浓厚。在白事上,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挖坟、抬棺、做饭、接待亲友等事务,大家主动分担,这不仅是对逝者最后的敬意,更是村民之间互助传统的彰显。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岁月里,这种互助尤为重要,一家有事百家帮,“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 的朴素观念,如同坚固的纽带,将村民紧紧系在一起,维护着乡村的和谐稳定。这一次阿贵在抽闷烟时,自己悟出了解的更清楚更,他想,即使一个人再善良如果没有钱如果没有利用价值,你温柔的像一只猫,与别人腿上蹭来蹭去,别人会一脚把你踢开,还怕你掉毛呢,这就是现实!
他发现,我们乡村中有种悄悄变化的现象,有人长期不爱办事,只有婚丧事才办一回,他不爱打扰更多亲友,有人出却出于图排场图人钱财,年年在办事,有时候喜欢一年办两三次,甚至更多!什么买车了,什么盖新房搬迁了,什么小孩子剃毛头了,大人过寿了,应有尽有,有人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了,就连自家老母猪下了十个崽都下帖子请客办喜事邀请人们来祝贺!有的人对老年人不孝“薄养厚葬”老人过世时,还吹了几班喇叭大肆宣扬。请来哭丧队专业哭丧,花几千元请来的哭丧演员哭的死去活来,其实他们却不认识死去的老人!如今时代在变迁,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锐减,“空心化” 现象严重。当有丧事发生,年轻人往往因工作原因难以请假回乡帮忙,无奈只能花钱请专业殡葬队,这使得传统丧事的人情味大打折扣。同时,观念的代际差异也日益凸显。
老一辈秉持 “死者为大” 的观念,力求风风光光送葬,而年轻一代则认为繁琐的丧葬仪式是 “封建迷信”,守夜、哭丧等习俗 “太累人”,他们更倾向于简单火化甚至 “生态葬”。金钱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情,帮忙变成了 “交易”,抬棺要钱、做饭要钱、守夜也要钱,传统的互助关系被商业利益冲击,导致农村人情似乎变得淡薄。还有一种现象,阿贵亲眼见过,有个丁湖村,一个群众在外打工帶孩子40年未归家,当然,村里群众的人情来往也从未曾参与过,老人70岁在外病逝了,他的孩子们把他火化过,骨灰盒抱回了家,就放在院中山墙里,任何群众也未曾惊动过。
然而,若就此断言农村人情味变淡,实则是管中窥豹。在淮边一些农村,曾经村民一年要参加一百多场酒席,“随掉” 的 “人情” 是个人年收入的两倍,摆酒席带来的攀比浪费和沉重负担让村民苦不堪言。如今,这种陋习正逐渐被摒弃。村民通过丰富业余生活、互帮互助来增进感情。在安徽省蚌埠怀远县方坝村里村民自发成立了广场舞队和花鼓灯锣鼓灯队,每周交流切磋技艺,大家的感情反而比过去更深。蒋湖村成立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不仅负责村里日常卫生治安,还联系公益组织慰问帮扶同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过去维系邻里关系主要靠摆酒赴宴,如今更健康、积极的方式取而代之,人情味儿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升华。
再看农村的邻里关系,虽不再是过去那种整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紧密,但在关键时刻,那份温情依然浓烈。在一些农村,当某户人家如遭遇突发困难,如家中主要劳动力生病、遭遇天灾导致庄稼受损等,邻里们仍会伸出援手。有的帮忙照顾病人,有的送来生活物资,有的帮忙料理农事。这种帮助或许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张旗鼓,但却默默且有力。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与家乡的联系也并未中断。他们通过视频通话关心家中老人,与儿时伙伴分享生活点滴。在村里有重要事务时,也能通过网络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农村的凝聚力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延续。
其实,农村的人情味从未真正变淡,它只是随着时代发展,改变了呈现的方式。曾经那些直观的热闹场景虽有所减少,但在平淡的生活背后,温暖与互助依旧在这片土地上流淌。我们不应只看到表面的变化,而忽略了农村人情最本质的坚守与传承。在未来,农村的人情文化也必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将杜绝高价彩礼,文明节俭办理婚丧喜事,绽放出别样的更文明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