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妇与碾盘
王晓瑜
在小故事村庄的古街一隅,静静地伫立着两块巨大的碾盘,它们仿佛是两座古老的石碑,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其中一块碾盘已经残破不堪,仿佛是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落寞。碾盘直径1.98米,厚0.48米,重约3400公斤,用将军红花岗岩制成,厚实的石质透露着沉甸甸的重量。它的表面,经过岁月的磨砺,已经变得光滑而细腻,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雕琢而成。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韵味。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村庄并没有石碾的存在。村民们只能依靠杵臼来舂米,那种艰辛与劳累,让人难以想象。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的坚持与执着终于感动了上苍。
一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一位姓段的村妇早早起床去汲水。她沿着村道行走着,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幅令人惊奇的景象。只见一位身材高大、头戴红毡帽的奇异之人,这人身材魁梧挺拔,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她的眼前。他的皮肤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古铜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铜色的光,透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感。他用一根纤细的苘麻秆挑着两个巨大的碾盘,悠然自得地行走在村道上。那碾盘仿佛没有重量一般,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晃着。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鲜艳的红毡帽,这顶帽子与他伟岸的身形相得益彰,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帽檐下,一双深邃的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华,仿佛能够洞察人心,看透世间万物。
奇异之人的穿着也十分奇特。他着一袭长袍,袍子以深蓝色为主,上面绣着金色图案,既显得庄重肃穆,又不失华丽之感。长袍的袖口和衣摆处,都镶嵌着金边,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摆动,发出悦耳的声音。他手中挑着的那根苘麻秆,虽然纤细脆弱,但在他的手中却仿佛有了神奇的力量。他逍遥自在地行走着,仿佛肩上的两个碾盘对他来说轻如鸿毛。
奇异之人的气质也十分独特。他的脸上始终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和智慧,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他的举止从容不迫,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感觉。
村妇见状,不禁惊呼出声:“这碾盘如此沉重,那纤细的苘麻秆岂能承受得住?不会断掉吗?”她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着,带着一丝丝担忧与好奇。然而,她的话音刚落,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那纤细的苘麻秆竟然真的断裂开来。而那位奇异之人也随之消失无踪,只留下两个碾盘静静地躺在地上。
众人闻声赶来,纷纷聚集在村妇周围。他们望着那两个碾盘,眼中充满了惊讶。他们知道,这是神灵的恩赐,是神灵怜悯他们的辛劳,特意送来石碾以助他们碾磨谷米。
于是,村民们怀着感激之情,焚香跪拜,将石碾安放在村中合适的位置。一试之下,果然省时省力,效果非凡。从此,这两个碾盘便成为了村庄的宝贝,而这段神奇的传说也流传至今。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