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牛传说
王晓瑜
相传,大约一百八十年前,中和村出了位名叫宋真的大力士。他身高九尺,力大无穷,饭量惊人,性情宽厚豪迈。关于他的传说流传至今。
据《王氏谱》记载,中和村原名中和寨。村的四周筑有高大坚固的护寨城墙,墙外是又宽又深的河水。中和寨的东南方向有一个油坊,村民称之为南油坊。在南油坊建造之初,油坊内需要长达八九米的油梁。油梁是油坊中的关键部分,必须够粗够结实,一般选用树龄几百年长的榆木或松木,有一米多粗才行。油梁又重又长,搬运一根大横梁需要七八个壮汉合作才能完成。这一天,七八个青壮年正在合力抬着油梁,从村北往南油坊前行。宋真下地归来,正巧遇到了这些人。宋真自告奋勇地加入了抬油梁的队伍,大家发现宋真的加入使得抬油梁变得异常轻松。随后,宋真一人就可以轻松扛起油梁,力量之巨大让在场的父老乡亲目瞪口呆。
谷雨时节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期,万绿竞发,布谷声催,勤劳的中和村民,吆喝着牲口,犁头划破大地,播下一年的希望。当时的春种,家家户户使用老式耧车开沟、下种。老式耧车像三足犁,中间放耧斗,装种子,由牛或者两三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扶,边行边摇,种子随即撒下。宋真家境贫穷,家中没有牛也租不起牛,他就把耧车前绳套在肩上系在腰间,挂套拉耧。每逢旱地,一人用绳背拉,十分吃力。宋真竟然在一天内拉了五亩地,这相当于一头老黄牛三天的工量。宋真因力量强大,被村民称为“大力士”。
宋真饭量惊人,身康体健。一天傍晚,宋真干了一天农活,饥肠辘辘。他回到家中,看到桌子上有一大盖帘豆腐渣窝窝头,约有二三十个。其实这一盖帘窝窝头是生的,此时宋真母亲正在柴房刷锅灶,点柴火,准备蒸窝窝,而宋真不辨生熟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当母亲走进房内时,那二三十个生的窝窝头已经被宋真全部吃下肚了,吃完后也无任何不适。
“能吃能干,才算英雄汉”。据说,宋真与同乡的刘侠、李福俊被誉为“城东乡三好汉”。宋真性格豪爽、憨厚纯朴,他从不因为自己力大无人能敌而欺压弱小,而是热心助人,照顾左邻右舍,深受村民爱戴。相传,宋真死后变成一头大黑牛,成为一方保护神。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