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城关中学记
县门街北,向阳路南,在老北街的西侧,体育路的中间地段,静静地坐落着蓝田城关中学。这座学府吸纳着文峰塔的灵秀,依傍着灞河水的波光,堪称蓝田中学教育的发源地,绘就了一幅春风化雨的美丽画卷。虽身处繁华,却远离尘嚣;虽汇集英才,却自然流露出悠远的声名。
回溯至丁丑年(1937年),阎公(即阎茂山)提出创校建议。次年立项筹建,选址在城守营的旧址上奠基。初创时期艰难异常,甚至动用了豁免的枪款,精打细算才建成了六间板楼。到了己卯年(1939年)仲春时节,蓝田中学正式诞生,首届学子踏入校园。这是百年树人的开端,开启了蓝田教育的新篇章,从此蓝田学子不必远赴他乡求学,这片滋水故土开始贤才辈出,名声远播。
,
新中国成立后,校址几经变迁。奉命北移,通过调整扩建,在壬辰年(1952年)完善了学段设置,开始招收高中班。蓝田中学一度由省教育厅直管,校舍巍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更是焕发新生,通过挖潜改造,学生规模达到四千人。虽然校名几经更改,但精神始终未变。十九任校长薪火相传,八十五载风雨兼程,历经艰辛却始终坚守。
这里的老师们潜心育人,以德为先;校园里师生融洽,相得益彰。教育理念先进,开启智慧,激励学子志存高远。注重品德培养,言传身教,传承优良传统。师生们研读经典,勤思善学,穷年累月汲取精华。先贤开创的重教校风,后人恪守的师德规范,在这里代代相传。
学校汇聚各界精英,培育蓝田英才。昔日的职业培训,为全县输送了大量人才:农机农技助力农业发展,卫生师训充实行业一线,烹饪专业更是开创先河,誉满九州。高考恢复后,城关中学成绩斐然,金榜题名者遥遥领先,文科成绩尤为突出。名师云集,优生荟萃,桃李芬芳,盛况空前。每逢高考放榜,捷报频传,师生同庆。从这里走出的学子中,有工程院士唐长红领衔航空科技攻关,亚太院士陈光华著作等身,高能物理学家马兴维笑傲学术前沿,易学导师费秉勋著述丰厚见解独到,杨军在元稹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西强心系宇宙探索,教育家李保义桃李满天下,重型机械专家张玉乾科研成果丰硕......莘莘学子成才报国,累累硕果光耀母校,造福社会。
追忆往昔校园,令人神往。这片净土风光旖旎:实验室前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日移影动,风拂叶摇;假山怪石嶙峋,苔痕碧绿绕阶。青砖黛瓦的教室,浓荫蔽日的林荫道;马缨花怒放坡上,女贞树摇曳生姿;白杨环抱操场,垂柳依依。四季常青的柏树,横卧的古城墙残段,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鸟瞰校园全景,编织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看今朝,大楼拔地而起,校舍焕然一新。师生从容治学,孜孜不倦。书香校园,声名远播。校门由东改西,见证着沧桑巨变。
伟大的母校啊!您开创了远大前程,奏响了华丽乐章。历经艰辛,终得兴盛。秉承天地正气,胸怀宽广无私。润物无声,师道尊严。桃李争艳,硕果累累。栋梁之才,撑起一片天空。
让我们赞颂:
灞水欢歌韵悠扬,志士仁人筑梦想。
筚路蓝缕傲霜雪,蓝中初创乐未央。
金声玉振育桃李,折桂蟾宫吐芬芳。
传承经典扬风范,砥砺前行续华章。
说明:旭日东升(赵長民)依据原作者韓鹏飞的《蓝田县城关中学赋》译成(本文)现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