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老屋
作者/田嘉伟
在记忆的深处
将故乡的老屋搜寻
红砖墙、洗衣台
老马车、白果树
在我的脑海中放着电影
她依稀走远,飘渺着消失
伸手抓她时才发现
故乡的老屋
已是一个抓不到掌心的梦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及中山市作协会员,中山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点评:deepseek
田嘉伟的这首《故乡的老屋》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关于记忆、乡愁与时间流逝的抒情场景。诗歌通过具体的意象(如“红砖墙”“洗衣台”“老马车”“白果树”)唤起读者对故乡的集体记忆,同时以“电影”和“梦”的比喻,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1. 意象的选取与情感共鸣
诗歌中的“红砖墙”“洗衣台”等意象极具生活气息,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象征,更承载着成长记忆与家族情感。这种具象化的描写与魏新怀在《老屋》中提到的“石窑”“木栏炕头”类似,都通过具体物件唤起读者对乡村生活的联想。而“白果树”作为常见的乡村植物,又带有时间绵长的隐喻,与“老马车”共同构成一幅逝去时代的缩影。
2. 记忆的流动性与不可触及感
“在我的脑海中放着电影”一句,将记忆的动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她依稀走远,飘渺着消失”则进一步强化了乡愁的怅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个人经历与历史沉淀的交融,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诗歌末尾“已是一个抓不到掌心的梦”更是点睛之笔,将“老屋”从实体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
3. 语言风格与节奏感
诗歌语言凝练,节奏舒缓,符合田嘉伟一贯的“灵巧而敏锐”的写作风格。短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如“伸手抓她时才发现”一句,既带有瞬间的顿悟,又隐含无奈。这种表达方式与《老家的老屋诗歌》中“我关上老屋苍老的大门/再次告别那熟悉的一草一木”相似,均以简洁的叙述传递深沉的情感。
4. 主题的普适性与个人性结合
田嘉伟的这首诗并未停留在个人怀旧的层面,而是通过“老屋”这一意象,探讨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故乡消逝”的困境。如何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通过文字留存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同时,诗歌的结尾并未陷入纯粹的感伤,而是以“梦”的意象留白,让读者在回味中自行填补情感,这种开放式的处理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总结
田嘉伟的《故乡的老屋》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鲜明的抒情诗,既延续了他散文中对文化记忆与个人体验的深刻探索,又以诗歌特有的凝练与韵律,将乡愁主题提升至更广阔的哲学层面。这首诗不仅是对逝去家园的追忆,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叩问,与他的文学创作整体风格高度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