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出了生命宽度的人
——致敬陪伴、关注陈晓林主任生命到最后的人们
兰景林
从晓林主任病逝到我写这篇文章之时,是一个月零10天。民间有俗语说,人活着没有时间,失去了就有时间了,意思是说,人们往往会记着他逝去了多长时间,而很少记着他活着的时间,尤其对于一些,生命有宽度的人。
在我的眼里,晓林主任就是一个生命有宽度的人。他在世的时候常讲,“人决定不了自己的生命长度,却能决定自己的生命宽度”,我想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说的这句话,最后居然在他自己身上得到了验证。也许他没有想到——当然也包括我们也没有想到,他的离去,居然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上至共和国统领三军的副总长、上将,下至天山脚下的普通士兵,上至人民警察的副总警监,下至普通民警,有的亲赴追悼会现场,送他最后一程,有的写文章纪念他,有的以各种方式向他的家属表达深情的怀念,要知道这些都是在他生前的弥留之际。尽管,这一时刻,他明确要求家人不许和任何人说自己病危的事,他不想麻烦大家,也不想让大家看到他离世前的那种凄婉的容颜,然而,这些人好像不不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依然我行我素,以各种方式向他告别,向他表示敬意。原本,他明确告诉家人,自己走后,不搞遗体告别,妻女及家人只需向他三鞠躬就算了,谁想到,他的病逝消息还是没有逃得过人们利用现代信息的追踪,并传了出去。他的一个警界部下,居然通过各种“侦查”手段,搞到了他的住院地点,最后看望了他一眼,并在他逝去后的第一时间,把消息发布了出去,一时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逝去后要求参加葬礼最后送他一程的更是不绝如缕,原本家人定了一个小的告别厅,不得不换成了一个能够容纳更多人的告别厅。从官职上说,晓林主任这个级别的属于不高不低,但要知道,他已经是一个退休十多年的老人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一个“退休老头”。
昨天,主任的夫人刘海燕女士给我打电话,说了主任离世前后的这些好友所表现出的对主任的怀念之情,嘱我写点什么,代表她感谢他们。正在考虑清明时节该写些什么纪念我的这位战友、警友、朋友加文友的老领导的我,不免眼前一亮,写写这些人真情真意,不可以告慰九泉下的老领导吗?也算替九泉下老领导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了,不是很好吗?于是,就有了这篇小文。

董宜胜和陈晓林合照
将士们的怀念
那年,省厅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需要各单位委员在党委扩大会议上述职,我负责给晓林主任起草述职报告。我记得晓林主任在我起草的报告上做了下面这段修改,“我的工作简历两大块,一块是军旅生涯,一块是警察生涯……”两大块,基本上溶铸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绚烂人生。特别是军旅34年,绽放出了他的青春年少,为国尽忠的绚丽多彩,同时也赢得了一众军旅将士们的情深意切。这种情感在他离去的前后得到了集中爆发。原23军政委、总后勤部副政委、纪委书记、中将董宜胜将军和晓林主任是忘年交,董宜胜任23军政委的时候,晓林主任是23军的组织处长,但那时两人就非常谈得来,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老人家对晓林主任的才华十分认可。在他病重期间多次到医院探望,已84岁的高龄,看到重病的部下,居然流泪不止,一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助、无奈,并在他离去后给晓林主任的夫人刘海燕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一个贤能走了,匆匆地走了,太叫人心痛,心痛!一个俊杰走了,竟这么走了,太叫人惋惜,惋惜!望你和孩子保重,保重。你和孩子都好,是对晓林心灵最好的慰藉,切记,切记!痛心之言,难、难、难! ”他的战友、后来是大军区副职、中将的侯继振来了,向他表示了最后的敬意,并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他的原来的两个部下,现在新疆工作,得知他的去世,百忙之中,从天山脚下,乘机来到了北京,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向他做了最后的告别。主任的老部队、座落在黑龙江大庆的坦克旅的两个复员女兵来了。她们根本不知道晓林主任在北京那个殡仪馆举行追悼会,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了举行追悼会的殡仪馆。为了怕错过追悼会时间,她们马不停蹄,直奔殡仪馆,居然提前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殡仪馆。当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殡仪馆寒气逼人,阴森恐怖,她们就静静的坐在空无一人的殡仪馆的大厅里等,等到晓林主任家属来到殡仪馆时,才发现了冻的瑟瑟发抖的这两个女兵。主任妻子刘海燕女士顿时热泪盈眶,问她们不害怕吗?她们说,“有啥怕的,老政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怕什么?”
还有很多想最后送别晓林主任的部队官兵,由于追悼会时间仓促,晓林主任生前又严令家属不允许告诉任何人,给大家添麻烦,所以他们找不到追悼会的地点,只能在原地以各种形式深深的悼念这位解放军大校、军中才子。他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他当年所在的23军军网发出了讣告和我的纪念文章,点击率几日便蹿升到了5万多,评论达100余条,创下了网站点击率的记录。他的原河北籍的一位战士,网名自称“那些年”的在评论区留言称:“陈政委一路走好,河北邢台96届入伍全体战友们曾经和陈政委在部队朝夕相处,陈政委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对战士们亲切关爱,现在每个战友还都历历在目,突闻哀号,得知陈政委突然病故心情倍感悲痛,在此向陈政委我们的老首长深深鞠三鞠躬,以表达战友们的思念之情,愿你永垂不朽,永垂青史,老首长一路走好,我们永远纪念您。”
在众多的怀念晓林主任的军人中,最多的还属于那些平淡无奇的战士。他们得知老政委病情后,有的战士原本不认识晓林主任,只听说他在部队的爱兵事迹,便花高价,买来了偏方药品,给他们的不曾相识的老政委治病。他们想参加追悼会,但找不到在什么地方;想表达内心的怀念之情,但苦于言语拙笨,只能在评论区写下“老政委一路走好”的话语,甚至没有言语,就是发个痛哭流涕的表情包。然而,这些是最原汁原味的怀念。这种尊敬,远胜于领导者在位时部下的山呼万岁,海啸无疆。

青年时期的陈晓林
卫士们的怀念
人民警察胚胎于部队,当兵一日,过硬的优良作风便植入了兵的一生,但能不能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警营,并发扬光大,受到尊重,便是另一回事儿了。不可否认,这里面有些客观因素,但主观因数仍然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抱怨、不气馁,甘当学生、不耻下问,这些和军人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相比,这还算个问题吗?在这方面,晓林主任同样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十年的警营生活当中,拿警员当士兵,当兄弟,拿惩恶扬善当疆场杀敌,硬生生的把一个本来半生不熟的工作干成了如同当年他驾驶的坦克车,游刃有余,如影随形。一位领导曾经这样评价晓林主任,“你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实际上我们是拿你当政委看待的。”看看,这工作是不是在人干?工作,个人没得选择,但如何进行工作,可是个人的能力水平。而这一点,又在晓林主任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晓林主任供职于黑龙江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期间,时任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的孙永波同志对他这个军旅出身的班子成员极为倚重,他也体会到了“士为知己者用”的自豪,协助永波同志,把全省公安机关的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做的井井有条,成绩斐然。他病重后,孙永波同志多次进行慰问,对他的病情,忧心如焚,在他病逝后,悲痛之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当年与君送王江你用大雪化纸钱
今日送君驾鹤去我洒热泪添大海
仍不觉得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悲痛,于是又书:
戎马一生,从军从警,政治军事皆造诣,爱兵如子,典型引路,军警面貌焕然新笔耕不辍,善思深察,文章思想深邃远,文笔优美,著作等身,散文启迪人心深。
他还专门给晓林主任夫人刘海燕女士发来信息,表达他对晓林主任当年工作上的认可“请海燕同志千万保重身体。晓林主任是我在龙江工作期间最放心、最倚重的同事,他也是一心一意地支持我的工作,维护集体的领导,维护班子的团结,协助正确决策,创新开拓工作的有力助手。”
需要说明的是,永波同志也是军人出身,对直线加方块的韵律品位的更有味道,因此上对于同样军人出身的晓林主任,便更加理解,更加信任,两人的默契已经超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形成了沙场上战友般的过命情谊,因而就少了一些世俗的东西,而多了惺惺相惜。这在领导之间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东西啊!

原黑龙江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孙永波
原黑龙江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高德林得知晓林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戎马一生驰骋军营警界经伦满腹
雅儒半世笔耕文苑诗田著作等身
原省公安厅副厅长陈英同志和晓林主任既是同事,又是文友,得知晓林主任去世后,十分悲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为警为军献终身,
先生本色是诗人。
捡点平生堪笑慰,
武略文韬两昆仑。
当然,如果我们把晓林主任的影响仅仅限于警界的领导层,未免有些偏颇,因为毕竟晓林主任也属于领导,是原省公安厅的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一级警监。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他在全省警界广大民警中间也是有一定的影响,那就难能可贵了,要知道,他毕竟是离开了工作岗位十多年的“退休老头”了。在我首次向大家宣布晓林主任不幸逝世的消息后,龙江公安的一名自称“大洋之畔”的民警就在文章的评论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陈先生任厅政治部主任期间,为落实全省公安民警的岗位津贴和加班补贴这件事儿,操心费力,紧盯不放,终于如愿以偿。感谢您的关爱体恤,一个有文才的好官,一个有军人耿直人格的黑龙江警察的贴心人!”
显然,他的概括不能代表组织,只能代表他的个人,但我说:他说出了“那个时代的全省公安民警的心声”不足为过,因为要知道这种评价是在他离开岗位十余年之后,而且是在永远的告别了这个世界之后,这个时候,已经少有人去恭维他,但这个时候说的话才是真言。因此上我们有理由把这个不知姓名的民警的留言看作是大家对他在职时工作态度的最高的奖赏。其实我们每天做的事情,组织上并不一定看见,我们自己也不一定注意,但是历史会将这些原封不动的全部存储起来,并在一定的时候公之于众。你做的好事,人们记得的,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让我们看看一个自称叫“矫红军”的人在我的文章评论区为晓林主任写下的一段话:“晓林主任在省厅创建了晓林信箱,让基层民警有反应心声和诉求地方。为基层民警办了那么难事、好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这段话的内容上看,他应该是黑龙江的一个民警,他说的“晓林信箱”实际叫“主任信箱”,是晓林主任任黑龙江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时,在“龙警网”开辟的一个专栏,目的是沟通全省公安机关民警和省厅机关的联系,反映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一信箱可能至今还在保留。

黑龙江省公安机关一名民警的留言
实际上晓林主任退休已经10余年,但是他无时不刻地都在关注着公安工作。在他最后查出胰腺癌后,准备进京住院治疗,最后做的一件事是将省公安厅的一份文字材料修改完毕。
在评论区留言最多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公安机关的民警,他们无法参加晓林主任的葬礼,只能用这种俗套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晓林主任的哀思。在这众多的基层民警当中,我发现了一个自称“奔跑的蜗牛”的网民的留言,只有一句话:“缅怀陈晓林主任”,后缀了一个哭的一塌糊涂的表情包。我猛然想起在我的微信当中有这个人,忙去微信当中寻找,这才发现他是全国公安二级英雄模范、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民警于尚清的儿子于佳。他知道晓林主任离世的消息已经很晚了,他给我打来电话,要求参加晓林主任的葬礼时,距离葬礼时间只有七八个小时了,以他一个普通民警的能力,想从齐齐哈尔赶到北京参加葬礼,已经不可能,因此上他只能发了这样一句留言,表示他的悼念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句的普通悼念的话语,却勾起了我对晓林主任一直以来对于于尚清这一警界英雄所付出的巨大心血的沉思。于尚清是因为冒死拆除犯罪分子安装在齐齐哈尔一个大酒店暖气管道上的11枚爆炸装置,而身负重伤的,为了宣传好之一警界英雄,他采用了当初在军队宣传苏宁时的经验,使这一典型逐步为警界所熟悉,成为警界的有口皆碑的公安英雄模范。他带领我们亲自到公安部汇报,亲自撰写有关事迹材料,亲自为于尚清生活上的困难奔走呼号,亲自和我们一起拍摄由我编剧,反映于尚清先进事迹的电影《千钧一发》,使电影获得了空前成功,荣获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这一奖项是目前全国公安电影创作的最高奖。直到他去世前的十个月,还在为已经因公负伤,后英年早逝的于尚清的墓志铭而绞尽脑汁。他先是为于尚清起草了墓志铭,然后要求我们进行修改。我等以及当年他任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时代的多名笔杆子都参与了这不足百字的墓志铭的修改。翻开我和他的微信来往,还能够看见他发给我的、手写的、让我修改的墓志铭原文,看到他那刚劲有力的字体,我顿时泪崩,因为我深知那个时候胰腺癌细胞已经疯狂的在吞噬着他的肌体,他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个月的存活时间了,然而,在这个时候,他却在为他人尽心竭力研究墓志铭的事。他何曾想过,谁来为他写墓志铭呢?

公安英模于尚清之子于佳对晓林主任的怀念
这个时候,我无意将晓林主任打扮成多么的光华夺目,英雄豪杰,如今我们已经阴阳两隔。我只想告诉大家,晓林主任就是这样一个人,要知道他做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退休十余年的老人了,他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来为十多年前也已经去世的一个公安英模再做什么工作了。如此,大家就知道,作为于尚清的儿子,于佳知道了晓林主任的离世,能不悲痛万分吗?

晓林主任最后留给我的墨宝,是要我帮他修改一位公安英烈的墓志铭。
雅士们的怀念
晓林主任去世前后还引起了一众社会名流、鸿儒雅士们的高度关注,纷纷以各种方式向晓林主任表示深切的哀悼,这一方面是由于晓林主任本身也是个才子、作家和诗人,同时和他的为人也息息相关,要知道能够得得到这些鸿儒雅士的认可更是难能可贵。著名军旅诗人胡世宗听说晓林主任去世后,赶忙给我发来微信:“痛悼晓林逝世!”又觉得不能表达怀念之情,很快,直接拨通了我的电话,询问了晓林主任逝去的前前后后。胡世宗原是沈阳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和晓林主任神交已久,但在职时,两人并不相识,是晓林主任退休以后,由我从中介绍,两个著名军旅诗人才将手握在了一起。著名军旅诗人马和省和同为著名诗人的妻子李琦是去年才和晓林主任相识的,也是我从中为“媒”,目的是商讨出版晓林主任的最后一部散文集《一望成雪》,之后便建立起来了感情联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晓林主任病重后,这对诗人夫妇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知的消息,居然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晓林主任所在的中日友好医院,向晓林主任做了最后的诀别,其情其景,令人动容。原哈尔滨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齐燕滨得知晓林主任去世后,悲痛万分,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著名军旅诗人胡世宗悼念陈晓林同志
起于卒武知兵爱将复统警界报家国却是真文士
少即研读穷经通史深耕瀚墨写真情无愧武教头
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省政府参事室主任(馆长)王建国得知晓林主任去世后,无法参加葬礼,悲痛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军旅猛将警界精英文坛巨星德高才俊留美名
保家卫国惩恶扬善著书立说一生辉煌垂千古
原23军作训处长、著名军旅作家、电影文学剧本《淮海决战》的作者黄德元得知好友晓林主任去世后,十分悲痛,赋诗深切悼念自己的这位战友、文友和朋友。
忆昔同营意气昂,铁马金戈守荣光。
南疆烽火惊边月,北疆备战军情忙。
大兴安岭扑烈炎,嫩江抗洪护家邦。
一朝君别雄文在,此后思君泪几行?
又觉得不能缓解心中悲痛,继续发文:
痛悼晓林政委!您是23军全体战友的亲密兄弟、良师益友,是播种浩然正气的英雄!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走在23军的方阵中!

原23军作训处长、军旅作家黄德元对晓林主任的怀念
原《人民公安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著名警界作家王明义得知晓林主任病逝消息后,先后发表了七篇纪念文章, 我们选取一首诗作:
忽闻噩耗泪汵泠,多年兄长别凡尘。
兄今无情离人世,人间再无陈晓林。
在晓林主任离世前后表现出无限悲痛的还有很多很多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鸿儒雅士,文坛宿将,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仅此也能看出,这些独具慧眼,对人生和社会有特殊认知的人,对晓林主任的生前身后的高度认可。当我们感慨“世态炎凉淡如水”的时候,我们可曾考虑,为何世态炎凉淡如水吗?一个退休十多年“老头”在离开人世的之后,居然引起了那么多的人的关注,上至共和国上将,下至普通士兵和基层民警,纷纷以各种形式向他表达了内心的悲痛和怀念之情,这个时候,如何就没有了世态炎凉?
前些年我做了个胃肠手术,晓林主任知道后,来看望我,给我带来的是好利来面包,他说吃这种东西对肠胃消化好。晓林主任的部下孙德仁给晓林主任送了两个冬瓜,说是自家种的,他把一个留下来,把另一个冒雨送给了我。如今他已逝去,他留给我的最突出的印象莫过于这次他冒雨给我送这个冬瓜的情景:他瘦俏的身体,一手拿着伞,一手拿着冬瓜的站在细雨中的情景,可能是他留给我一生最深刻的印象了。而且蓦然回首,我才找到了这样一个退休了十多年的“老头”,何以能够得到大家如此父母、兄弟、大师般的敬重的理由了。
最后,按照晓林主任遗孀刘海燕女士的要求,我再一次代表晓林主任的家属,向晓林主任去世前后给予极大关切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作者简介:兰景林,1963年生于辽宁省昌图。1980年入伍,曾在23军守备八师服兵役。1992年复员。曾任黑龙江省公安厅队伍建设处综合科长、副处长、处长,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后一枪》、《虎落平川》、《探长》、《真凶》、《追凶》、《元凶》。其中作家出版社岀版长篇小说《真凶》曾荣登全国畅销书排行榜第六名。长篇小说《探长》获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二等奖。报告文学《龙之剑》被选进公安大学教材。曾经获得第9届世界华语最佳编剧提名奖。2008年根据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民警于尚清先进事迹编剧的电影《千钧一发》,荣获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该奖目前为全国公安电影创作最高奖。2010年,该片又荣获第六届黑龙江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详见百度)作者手机及微信号13796661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