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三
人生低谷时
李 皓

1966 年 5 月,时代的风暴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人教社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被迫停止了工作。一本本凝聚着编辑心血的教材,被弃置一旁,仿佛它们承载的知识与文化,在这一刻都被时代的狂潮淹没。吴伯箫,这位人教社的领导,也被无情地推到了风口浪尖,“走资派”的帽子如同巨石般,沉沉地压在他的头上。
年复一年,批斗、查抄、隔离审查接踵而至,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束缚。每天,他都在狭小的房间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艰难地书写着检查与思想汇报。那些文字,不是笔尖自然流淌出的思想,而是在重压之下,带着痛苦与无奈挤出的产物。党组织生活的戛然而止,更像是将他从温暖的集体中剥离,置身于冰冷孤独的深渊。
然而,即便在这无尽的黑暗与痛苦中,吴伯箫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源自延安岁月的火焰。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他的思绪总会飘回到那片充满热血与希望的黄土地。
延安,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却又精神无比富足的地方。吴伯箫记得,初到延安时,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但延安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审干时期,复杂的局面与艰难的情况让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各种复杂的思潮、紧张的局势,犹如层层迷雾,让人辨不清方向。在那段日子里,吴伯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被无端质疑、反复审查,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初心。他坚信,只要内心光明磊落,就一定能挺过这艰难的时刻。最终,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经受住了考验,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纯粹。
如今,再次身处人生的低谷,吴伯箫时常回忆起延安审干时的艰难。那时的困境丝毫不亚于当下,可他没有被打倒。他想起在延安的窑洞前,战友们围坐在一起,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相互鼓励,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坚定。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的日子,那些面对误解与质疑仍不放弃的时刻,都成为了他此刻的精神支柱。
1969年5 月,在参加人教社政治学习,为前往“五七干校”做准备的日子里,吴伯箫内心虽忧虑重重,但在给外甥亓举安的信中,他却努力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他向外甥讲述孩子们的情况,吴海南在内蒙插队,在宣传队担任队长,用文艺为当地群众带去欢乐;吴光玮在延安专区安塞县插队,来信说一切安好,仿佛传承了当年延安知青的坚韧;吴陆一在吉林扶余县,适应着新环境;吴海妮在北京房山修铁路,右手受了伤已经康复。通过讲述孩子们的经历,吴伯箫像是在给自己打气,提醒自己生活仍在前行,希望从未泯灭。
1969年6 月下旬,吴伯箫随着人教社干部来到昌平马池口公社参加三夏劳动。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在这片田野上,他却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力量。他挥动着农具,每一次用力,都像是在向命运宣告自己的不屈。这让他不禁又想起延安的大生产运动,那时大家也是在土地上挥洒汗水,用勤劳创造生活。此刻,他告诉自己,既然曾经在延安能挺过审干那样复杂艰难的局面,这次也一定能经受住考验。
1969年7 月上旬,当吴伯箫回到北京,城市依旧喧嚣,但他的心境已然不同。未来或许依旧充满未知,批斗和审查或许还会继续,但他心中多了一份坚定与从容。因为延安的经历让他深知,人生有高峰必有低谷,只要心中信念不灭,对生活的热爱不止,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他期待着,在这片饱经风雨的土地上,能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就像当年在延安,黑暗过后,终会迎来黎明。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