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阳地区,以前剃头匠旧时又称“待诏"。待诏的来历,最早来至明代。朱元璋建国后,把自己的大儿子立为太子。这年太子生了发疮,疼痛难忍,找太医院治疗,并要御医尽快解决疮痛。如果服药,需经胃肠,有个过程;要想尽快把痛止住,太医院的御医就只好采用外用药,直捣患处。由于古人不论男女,都留的长发。古人留发,含蓄意深,一般不轻易剪剃。这下难住太医,只好上报,乞求圣旨,等待剃发,故尔有了“待诏”这句话。
到了清朝,满人统治中国。统者为了统管汉人,要求汉人服饰、发式向满人看齐。为此要求剃头匠为汉人理发,蓄发样式为满人模样。怕汉人不从,故尔颁布“诏书”,令理发师挂在剃发摊位前,表示代表清政府的公告条令。这种行为,人们又把剃头匠称为“待诏”。
俗话说:"剃脑壳的把围杆守的",这“围杆"是旧时理发的标志,大约有1米7、8高,头顶经轴车车成,便于顾客理发时挂帽子用。围杆的上部有一个约30厘米长20厘米高的木箱,是专门用于放理发用具的。在一个火炉上,放一口烧洗发水用的铸铁顶锅。一把木制大方椅对面挂有一面镜子,椅前放有块专供理发人踏脚用的踏脚板,木椅背面是块活动板,既可将椅固定伸直,又可放斜。按照旧时的规矩,学理发的徒弟,必须跟师3年。学理发,徒弟首先把手腕甩活动后,才学用剃刀与剪刀的用法等。因那时的理发,不仅仅是剃头或剪个样式,而且还包括端头、按背、反背背人、揉脸、捏项肩等一系列保健事项。
每当顾客来剃头或刮胡须,理发师先用热水给顾客洗头或润湿胡须,继用剃头刀先顺剃,后反刮。这样一顺一反,把毛发头根底处去掉,要2~3天以后,发才长得出新的。毛发长得慢,胡子刮得干净的原因,与这剃刀有关。据说这刀是用“酥钢"也就是一种用土法制的钢打成的,“钢火"很好。剃头最过硬的还是剃月娃娃(刚满月的婴儿)头。因为婴儿头皮起皱纹,头颅没长硬,头皮很柔软,所以婴儿的头发很不好剃。剃婴儿头,手法不能太重,否则易于把头划伤,引起出血。但旧时理发匠一般都能理月娃娃的发。
顾客理发后,紧接着就是修面。在刮毛发的过程中,理发师最拿手的就是翻眼皮与用剃刀刮眼皮。理发师让顾客斜躺在椅子上,头面仰望,理发师用食指与拇指准确、轻快地捏住顾客的上眼皮。把两颗银珠分别放入眼皮内,又把眼皮翻回原貌,理发师用手在眼皮上轻轻地揉动,让这两颗银珠在顾客眼眶内滚动,顾客马上会有一种清凉爽目的感觉,能收到驱风散热、清火明目的功效。另一种方法是:花椒滚眼法。选用大小适中的花椒,先把花椒目取出,再把花椒上的毛刺,用手反复揉擦,使其花椒的棱角不至于刺伤眼珠。若遇有风火眼类的顾客来理发,依照上法把花椒放入眼内,用手轻轻按住,在眼皮内揉搓滚动,这样能祛风、止痒、清眼风热。亦有的采用生姜擦眼。选用生姜擦眼。选用的生姜要肥厚有肉,洗净去皮,取其姜心肉,切成三角状备用。待顾客理发,遇有患风火眼疾或双目发痒者,在修面时,就用牙签穿上一块已切好的生姜,翻开上眼皮,放入生姜,轻轻揉按滚动生姜,只见眼中热泪滚滚。等这热泪一流,顾客顿觉双目舒适,眼中清爽,眼疾则愈。刮眼皮就是先把眼皮向上翻开,露出内皮红色肌肉,理发师用剃头刀尖在眼皮上轻轻地刮。理发师手要稳,眼要看得准,手腕要灵巧,刀法功夫要纯熟,轻重要拿一。手法过轻,动作不准,不起作用;动作笨拙,刀尖会刺伤眼皮。在刮眼皮时,若遇上顾客眼睫毛倒立,刺伤眼球的,要把倒卷的睫毛剃除。这种刮眼方法,亦能祛眼中风火,不须服药,与银珠滚眼等诸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理发师在给顾客剃除后脑勺、项、背的毛发时,还要给顾客舒背。理发师让顾客低着头,用剃头刀尖在项背上一跳一跳地刮,习称为"跳刀";若剃刀直从项处往下拉,叫“舒刀"或"拖刀"。一般理发师从项至背,顺背上的"麻经"脊椎是有原则,有方法的,来回三刀。当刀在项背上这样一达一疏后,顾客顿时感觉到周身筋骨酥软,四肢发麻,经络在收缩,神情不能自控,有一种无酒自醉,飘逸欲仙的感概,使人感到周身轻松,舒服和惬意。据说经这样的刀法一舒,能疏筋活络,对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大有裨益。
掏耳是理发师的又一项绝活。按照旧时惯例,理发师一般都备有掏耳的工具,如挖耳瓢、迎刀、夹子、起子、刷子,和一根竹签上扎一朵很柔和的绒球。在理发过程中,发现顾客耳内有耳垢,即先用起子把耳垢起松,大的钳出。如果耳垢太大,不好取出,就用迎刀将耳垢切成小块,再用夹子夹出。剩余用挖耳瓢掏出,最后再用刷子把残余清除。掏耳手法轻重要拿稳,关键时刻,要闭住呼吸,不能出大气,以免刺伤耳膜。掏耳手法好的,能使人感到舒服、畅快,有一种虽面带愁容,心里巴适,悠哉游哉,逍遥自在的感觉。
除此之外,理发师还要给顾客端头、揉脸、拍肩、捏项、捶背等。"端头"就是理发师两手擒定顾客腮项,酌其轻重,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或斜端。加上揉脸、拍肩、捏项、捶背,同时还要用剪子剪鼻孔以及耳内过长的毛等等,这些方法能促进人体气血畅通,疏筋达络,对于消除疲劳,活动关节大有好处。
旧时理发,一个顾客大约需要个把小时。若理发师手艺到家,动作轻柔,刀法敏捷,可令人昏昏欲睡,感到一身轻松,舒适和惬意,好象在演奏一场"催眠曲",一身倦意随之顿消。这种理发的传统技术,由于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正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淡化或消失……
“合同”,是两者就某件事双方避免纠纷协议后签署的凭据。它的起源,却与杀猪匠在乡下收猪有着密切关系。
古代,屠夫在城里或集镇上杀猪卖肉,免不了要去乡下收猪回来宰杀。有时在农村,猪买得多了,特别是在农历的冬腊月期间,农村成批的年猪已经喂肥了,除了自己家中过年宰杀的年猪外,多余的猪就要卖出,变换成银两或铜钱,以便春节人来客往好开支。按照传统的习惯,很多农户,都要喂养一批鸡鸭鹅兔等,特别是猪,是过年餐饮桌上少不了的食材。所以宰杀年猪春节请春酌或自己餐用必不可少,因此,这段时间宰杀猪,习称杀“年猪”。这段时间,就有大批量的猪喂肥上市,杀猪匠在乡下收猪,也会经常遇到猪买得多了,而身上搭裢子内所带的银子又不够支付。那时的人,买卖双方讲个诚信。你想买东西,只要讲个信义,你身上没带分文,你给卖方说明原因,什么时候来付,别人相信,你拿走就是了。因而屠夫下乡收猪,买猪的钱用完了,没有钱,双方把价格说好,你把猪赶走就是了,日后再给不迟。尽管如此,为了双方不扯皮,买卖方双也要有个凭据。于是,杀猪匠从就地的房檐上揭一块或地上捡一块瓦片,写上重量钱两,断为两半,买卖双方各揣一块。第二天,或是农夫空了上街,拿着半截瓦块到屠夫肉摊上去兑换银两,屠夫把自己的一半拿出来与农夫的瓦片一合,天衣无缝,不用言语,杀猪匠就按事先谈好的价格,一分不少地付给农夫。这种古老传统的兑换方式,被人们称之为“合同”,其意为“两者合而同一”。这种方法到了民国时期,才逐渐而消失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合同也逐渐随时代而演变成了今天立字据为合同了。把甲乙两者所做的事,全都按文字写在纸上并说明,如:时间、期限、产品规格、质量、数量……如果违约,怎样处理等等都在合同上加以说明,使其合同更加明细化了。
注:搭裢子是古代装钱的包,搭在肩上,故名。
本文讲述人:已有90多岁曾经是屠夫的何大爷、刘大爷讲述,一并致谢!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