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烟火中的千年情思/罗兆熊
精华热点
古诗里的寒食节:
烟火中的千年情思
相传,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 。翻阅
诗书,寒食节的青烟,悠悠飘荡了千年,
于暮春时节凝成墨,在泛黄的纸页间酿
成隽永的诗行,静候后人拂去岁月的尘
埃,探寻其中的奥秘。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吟诵着
唐代卢象《寒食》中的诗句,春秋时期的
往事如烟尘般在眼前翻涌。晋文公为封赏
曾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放火烧山,试图逼
隐居的介子推现身,却不想竟误将介子推
母子烧死。为此,晋文公下令,以后每年
在介子推的忌日,禁止生火,只能吃冷
食,以此寄托哀思。
介子推的决然赴死,化作漫天纸灰,
飘落在历代诗人的砚台之中,晕染出两
种色彩:青的是新生的柳枝,白的是盛
开的梨花 。
唐人的寒食诗,总是洋溢着蓬勃的生
气。韩翃笔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
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家 ”,既有御柳扶风的盛世图景,又在轻烟
散入五侯家的笔锋里,以寒暖对照折射出
社会百态。
韦应物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
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
青 ”(《寒食寄京师诸弟》),恰似寒食节
最质朴的注脚。当禁火令在江南的烟雨中
蔓延,孤寂的诗人独守空斋冷灶,熬煮着
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王维笔下的寒
食节,则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原
来,寒食节并非只有悲凉,唐人总能在烟
火暂歇之际,寻得春日的芬芳。
宋人的墨痕渐染沧桑,苏轼在黄州的寒
食雨里写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
此时的寒食节,已褪去盛唐的华丽光彩,
成为文人抒发羁旅愁思的寄托。在乌啼鹊
噪之间,诗人以冷灶残羹,烹煮着自己失
意的人生,以及“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雨二首》)的无尽悲凉。
杨万里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今年寒食
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
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寒食》)。他触
摸到的是春天的可爱与美好,让禁火的日
子也燃起了别样的暖意。
最令人惊艳的,当属李清照的“淡荡春
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
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
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寒食的美景与民间习
俗,将姑娘的细腻心绪织进了节气的经
纬。
明清的诗家笔挟风云。屈大均“落花有
泪因风雨”“寒寒食年年怆客心”的悲怆,洪
昇“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
凄艳,都成了末世挽歌中的颤音。
诗人们将寒食节铸造成一面铜镜,映
照出每个时代的悲欢明暗、兴衰荣辱。
寒食的烟霭在诗词中流转千年,这个被
诗情浸润的节日,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
的火种?禁火三日,并非熄灭,而是让
精神的火焰在冷却中获得永恒 。那些飘
散在古诗里的寒食烟火,正是我们绵延
不绝的文化血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