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清明节气缘何成 “节日”
一一清明节唐诗文化渊源与时代价值
孙毅
清明本来不是个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才叫做清明。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节日的情感,比今人要敏锐得多,细腻得多。经考证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置于时间的考量,它如何由一个清明节气,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如何与唐诗融入当代生活?让它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味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探寻清明节唐诗文化渊源和时代价值,最有特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4月间在春光弥满,杂花生树的暮春,“清明节文化”逐渐形成。
有“唐诗之都”美誉的西安城,满园翠柳,一帘鸟鸣。在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诗词中,诗人放飞着无边的遐思,心融气畅,思逸神超。
迎来4月间的清明节,花草树木,都知道春天将要归去。为了让春天长留人间,花草都使出浑身的解数,姹紫嫣红,争相斗艳,摆出了一幅要把春天留住的架势!
春光流转千载,现在的清明节,是古代上已节、寒食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合并。
据汉代应劭《风俗通议》中记载,上己节在殷周时代就己经形成。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上己节定于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普遍确定在农历三月三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燕饮和踏青。杜甫的《丽人行》里写道“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讲的就是上已节游春的风俗。
清明节文化探渊的思绪,在暮春里伸展,抽枝展叶,最后到花叶烂漫,枝影婆娑。
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O五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到两天。最重要的风俗是禁烟火,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从汉代到唐代,历朝历代都要放假,祭祖扫墓。白居易的“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二
暮春,常给人以错觉,它是含蓄的。尤其清明前后,人们往往分不清季春、孟春、仲春、暮春之分。实际,在暮春之际的清明节,自古就被人为贴上了趣味性的标签。
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逐渐提升。按唐朝的制度,寒食节举国不能点火。只有皇宫破例,可以举火传递蜡烛!
这就涉及到当时的一个制度,清明节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表示恩宠。在寒食节的当晚,借赐新火,往皇宫外赏赐蜡烛。
历代文人心头潜伏着对清明节的感叹,如同春草,得着春气,生机勃勃!
唐代诗人韩翃写了一首清明节的《寒食》诗作,唐德宗十分赏识此诗。特赐多年失意的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官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当时唐朝皇宫内一时流传的佳话。
韩翃的这首《寒食》,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他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这首著名描写寒食节的唐诗,好在哪儿?它把春日的长安 ,称为“春城”。造句新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诗中最精彩的地方在“飞”字。为什么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开花是开在地面上;而飞花,确切地表现暮春时节的长安城,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飞花扑面。下一句把写景转到人的活动中,皇宫里的人都在干什么呢?诗人韩翃用的是汉宫,以汉比唐,这是唐诗的传统。所以傍晚时分,寒食禁火,整个长安城的街坊都暗淡下来了。这个时辰,却有一队人马举着蜡烛,从皇宫飞奔而出,焟烛的轻烟,随风飘散,一路飘向权贵的“五侯”之家!
诗中最关键的一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为什么不写“春风”呢?那统领这些寒食节场景的力量是什么?诗中写道是“东风”。是东风在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这东风既来自大自然,也来自皇宫。随着“飞” “斜” “传” “散”四个动词,一幅盛唐时期的寒食节,从长安城的市景,写到皇宫禁苑,一幅堪称唐诗之都一一清明“上河图”,跃然纸上!
三
东风送暖,春日载阳。 一场撼人心魄的沙尘和降温,从遙远的北方刚刚卷过。太阳堆起笑脸,将暖阳尽情地披撒在晚春清明节的四月间。
整个关中平原象蒙上了一层绿纱,绿得那样神奇与缥缈。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蕴藏着先民们农耕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与上己节、寒食节合并,才演变成今日的清明节!
春风多情,吹展了华夏漫长历史风云皱缬的胸襟。直到 1935年,清明节成为国定假日,并被确定为祭祀的专门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节假日受宠群体中的一员。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三个传统节日,都是农历节日。唯有清明节,则是以阳历时间,于2008年被正式确定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文化;它温暖着一段又一段岁月,守候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流淌在血液中,恒久未变,传承至今。
2016年,作为中华民族的先辈,在与自然的感应与互动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一一“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恰似春天的绿叶,以悠久的生命之光,普照人心!我坦言,世界宁可没有万紫千红,也不能没有这丛丛的绿叶!
暮春时节,一场春雨过后,牡丹在蜜蜂的簇拥下,走出叶子的怀抱。曾引我遐想的油菜花,漫山遍野,成为各地主打观光赏花的文旅美景。一片片浅黄绿红的花海,装扮着祖国大地的妆容。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是人们郊游的大好时光。荡秋千,放风筝,流传已久,“秋千”以前叫“千秋”。汉武帝时期,举行过一场盛大的活动叫“千秋祭祀”。后来为了避讳千秋,改名为今日的秋千。
清明节扫墓,追根溯源,跟崇拜农耕祖先有关。清明时节,寒气隐退,田野绿青,要对先辈的墓地进行修茸祭拜。清明节俗的核心内容,有孝道、感恩、怀旧,热爱大自然,天人合一。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精神旨意,在新时代的变迁中,仍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观。
崇尚英雄,缅怀先烈,喚醒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当前国际局势的百年大变局中,对构建和培育年轻一代,增強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赓续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情怀,代代相续,生生不息!
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变迁,如今的清明节祭祀活动,走向多元化。祭典的对象由对亲人和家族先辈,拓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黄帝”、“炎帝”,对国家革命英烈、英雄人物的群体性进行公祭,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祭典,是全球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项重要公祭活动!
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清明节,还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各种多样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大家的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这么丰富多彩!爱了,爱了!”
然而,仅仅是形式上的满足体验,就够了吗?我认为,理解节日内涵,丰富节内容,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
清明节祭祖先,踏青度假,放风筝,荡秋千,香草沐浴,偕游赏花,只是形式。如不追根溯源,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