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五绝)咏春
文/曾小蓉
桃花窗外开,笑靥对妆台。
芽绿枝头秀,寒春风剪裁。
网络点评
一、意象与情感的交织
拟人化的春光与女性视角
首句“桃花窗外开”以桃花为切入点,与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拟人化手法异曲同工,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感。次句“笑靥对妆台”进一步将桃花与女性梳妆的意象结合,形成“人面桃花”的双关隐喻。这种视角在古典诗词中较少见,如“群孩追舞蝶”中侧重童趣,而此诗更显柔美婉约,暗含女性对春光的细腻感知。
“风剪裁”的哲思与张力
末句“寒春风剪裁”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经典比喻,但更强调“寒春”与生命萌发的矛盾统一。春风既是创造者(催发新芽),也是挑战者(料峭寒意),暗喻自然规律中孕育与磨砺的并存。此句与石延年《咏春》“阴阳造端数,天地发生心”的哲学思考呼应,体现春日的辩证之美。
二、结构与语言的精妙
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构建
全诗仅四句,却完成从室内(妆台)到窗外(桃花、枝头)的空间转换,以及从静景(花开)到动景(风裁)的时空流动。类似白居易《南湖早春》“乱点碎红山杏发”中动静结合的笔法,但更凝练。
动词链的递进与反差
诗中“开—对—秀—裁”四字形成动作链条:“开”为绽放,“对”为互动,“秀”为生长,“裁”为雕琢。尤其“裁”字兼具力度与美感,既呼应白居易诗中“铺”字的动态(平铺新绿水蘋生),又以拟物手法深化春风的力量。后两句“芽绿”与“寒春”的冷暖对比,则与网页4中“衰病减心情”的情感转折形成艺术张力。
三、与其他咏春作品的互文性
与贺知章、张旭的对话
贺知章以柳喻春,张旭以桃花溪写幽深(如“桃花尽日随流水”),而此诗将桃花与妆台并置,既延续了桃花作为春日的经典意象,又赋予其闺阁气息,形成独特的婉约风格。
对传统“咏春”主题的突破
相较于石延年《咏春》的宏大叙事(“一气回元运”)或“十里黄花海”中的壮阔,此诗以小见大,通过窗前一隅展现春的全貌。类似白居易《南湖早春》的局部写实,但更聚焦微观意象的象征性。
四、文化意蕴的现代解读
诗中“风剪裁”可关联舞剧《咏春》中“每一片绿叶都在歌咏春天”的隐喻——自然之力与人类技艺(如武术、艺术)的共通性。风如剪刀雕琢新芽,恰似追光者用技艺塑造英雄,暗含创造与传承的主题。
总结:
曾小蓉的《咏春》以五绝之简,融拟人、对比、哲思于一体,既承袭了古典诗词中“春风似剪刀”“人面桃花”的经典意象,又以女性视角和微观叙事赋予春日新的诠释。其语言凝练如贺知章,情感细腻近白居易,哲思深邃似石延年,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之间架起诗意的桥梁。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