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让自强者更有力量》
——桑民强诗歌选析
韩 锋
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写出自己在人世间的特殊生存状态,用文学为残疾人带去精神力量,这是桑民强先生一生的事业。
浙江作协会员、浙江省残联主席团成员桑民强是一位让我敬重的老作家。每每与他在文学活动中相见,总能听到他洪钟般的声音,感受到他几十年风风雨雨、阅世人生的洞见和为人的善意。
前些时候,桑民强先生送给我两部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自强之路》和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随语集》,并发我他近年来创作的240首诗歌的电子版本,从中让我更为全面地体悟到作家人生之路的艰辛和他对残疾人群体的悲悯。阅读梳理着这些作品中记录的人生轨迹,我深感桑民强是一位情感丰富、人生思考深刻、有大情怀、对人对社会爱之深沉的作家。
翻开《强者之歌》和《随语集》两部著作,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桑民强的创作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体裁。再认真阅读他的作品,你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文章的内容都绕不开“残疾人”这三个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桑民强把自己的目光恒久而热切地聚焦到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上来的呢?我在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
一、 如果生活不完美,人生怎么办?
生活给予桑民强的并不是花好月圆中那个十五的月亮。六岁那年,因为一场高烧,桑民强一侧脸部出现了面瘫,从此,他与残疾沾上了边,频遭歧视,三年级时还遭同学凌辱殴打,血滴雪地,由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和自卑至今都让他无法忘怀。这样的痛楚,让他不断思考着人生,今后怎么生存?怎样生活?这样的思考让他一步步走上了文学之路,文学中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慰藉。诗歌《十五的月亮》就是他在这样的心境下寻找完美的“天问”:
“十五那天/月亮真的很圆吗/如果能找到圆心/画出的圆或许不一定完美//那么还有大部分的日子/难道我们都要哭泣?”
《周易》有“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之论,落到民间便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关于完美,这是一个很深的哲学命题。完美在不同境遇的人们心中有着不同的阈值,花好月圆也只是人们心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世界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歌德让浮士德永远不停止追求光明的脚步,因为,当他感觉到世界至美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的时刻,便是他倒下的时候。桑民强在用他自身的经历,借自然物象艺术地提出人生的哲学命题,进而直指心扉去阐发如何看待人生、纾解困境:
“只要有一点光/就能燃起心中的火/只要前面还有路/我们不怕困难与挫折//若一个月里/有一天不算完美的美好/我们也不会/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信念。”
诗人打破人们对十五的月亮的固有认知,从质疑月亮的完美,引出对不完美人生的探讨,以自己的人生观,引发读者对生活与信念的思考。诗人没有局限于对月亮的赞美或追求月亮的圆满,正视大多数时候月亮不完美甚至十五的月亮也不一定圆的事实,这是你所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由此借喻到生活不完美而让人作内心的积极应对。这种应对,诗人既有对残疾人生存状态下心志构建的狭义所指,又有其逻辑的广义外延,让诗歌包含着丰富的涵义。
“只要有一点光,就能燃起心中的火”“只要前面还有路”,就不应惧怕困难挫折,更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信念。诗人在以自己的经历告诉特定的人群——残疾人和广义的人群——社会大众,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以意志去破圈,去追求精神上的花好月圆,有着很好的感染力。
二、 万物自有语,吐的是心扉
诗人是一个需要毕生以敏锐对人性、社会作洞策,并以精炼、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出这种洞察能力,努力让人性与社会变得美好的群体。没有这样的初心和特质,不管写了多少长句短句、有对无对、有韵无韵、讲不讲平仄的文字,都无法真正打开读者的心扉。
在桑民强的诗歌中,我深感诗人一直在作着他对人性洞察和让社会美好的努力。《梅》便是这样的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你为了表露心迹/把热血涂在花面/你为了力证馨香/把暗香飘到很远//你在冰雪中傲立/不怕孤单、不畏馋言/你跌落在车辙下/依旧将花魂撒向人间//你在角落里独放/如圣者将世人启迪。”
梅不与人争春,不与世斗艳,经霜傲雪、凌寒独自开的风骨在国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在“雪净胡天”的苍凉中写心中的梅花,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壮丽长留人间;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寒梅的气质滋润心田;元代王冕在《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铭志。名家在前,要写出梅的新意是不容易的,在这首《梅》中,诗人在继承中国传统中梅的品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磨难而写意,以梅喻人,情深意切,句句含情,字字啼血。“你为了表露心迹,把热血涂在花面”“你跌落在车辙下,依旧将花魂撒向人间”,形象地描绘出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坚韧与生命的热烈,以独有的方式向世界宣示梅不屈的意志,为人生作了大写意。
《竹》是与《梅》相呼应的另一首人生写意诗:“笔直向天/我想起许多君子/宁折不弯/我想起不少英雄//还能建造起大众的房屋/给贫寒人一个茅舍/还能打制出无数笛子/给沉闷带来轻快//你广泛地存在天地里/你用青翠装点大地。”与《梅》的悲壮不同,诗人写出了竹的气韵、竹的价值和竹所代表的达观的人生境界。开篇的“笔直向天”“宁折不弯”,诗人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在竹子挺拔向上的姿态描绘中,“一文一武”用历代的君子和英雄赋予了竹的形象,瞬间把人带进了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接着,诗歌以“还能建造起大众的房屋,给贫寒人一个茅舍”来进一步展现竹子柔软的内心。竹子没有趋炎附势为宫阙高楼去作陪衬,而是用自己的躯干和桠枝支撑起贫寒者避风遮雨、赖以生存的茅屋。这种高洁,让读者一下子进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结中。诗歌结尾,诗人以“还能打制出无数笛子,给沉闷带来轻快”“你用青翠装点大地”,出其不意地为诗歌带来了亮色,让诗歌呈现出他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 与世界无障碍
幼年的遭际,让虽够不上法定意义上残疾人门槛的桑民强被现实中很多人视为残疾人,他发现自己“只有与一群残疾人在一起时才被唤醒尊严”。从37岁那年开始,他着魔一样投身到杭州市的残疾人活动中,在不断服务残疾人中渐渐摆脱内心的创伤。他把世俗的羁绊当作奋进的力量,并以他柔软而博大的爱心,一生都在为改变残疾人的命运奔走呼号,用他的笔写出一篇篇文章和一首首诗歌为之呐喊,让全社会更多更好地关爱残疾人。
《我是钱塘江里一朵摇着轮椅的浪花》,是他为残疾人代言的众多作品中一首重要的诗歌。“我是钱塘江里一朵/摇着轮椅的浪花……我也渴望涤荡污泥浊水/也渴望卷起千军万马……我曾哀求/带上我/带上我吧……现在我不再哀求/我要用力量骑上/这匹奔腾的骏马……我会用生命去描绘/我会用青春去宣告/我,是一朵金色的浪花!”这是一首有着完整故事情节、意志坚定、情感丰富的叙事诗。诗人写出了一位自强不息、从悲戚的人生中站起来的残疾人形象。诗中的“浪花”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彷徨、哀求到内心的奋起,摇着轮椅用青春和生命,把“灰色”的浪花变成一朵金色的浪花,以独特而新颖的意象构建出充满张力的诗意,一个英气勃勃、自信满满、身残志坚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诗中的主人公曾经是一位让人怜悯的弱者,这让人联想到诗人童年的经历和他忍辱负重的奋斗历程——因为爱好文学,年轻时他曾把精心写好的文稿直接送到一家报社去投稿。然而,稿没有投成,反而在那里遭受到个别人对他身体缺陷的奚落。痛定思痛,桑民强没有在泥淖里沉溺,而是继续发奋,学习、采访、写作,最后以“我也渴望涤荡污泥浊水,也渴望卷起千军万马”的决心,连续写出了多篇讴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报告文学整版发表在大报上,给自己以慰藉,给残疾人以极大的鼓舞。诗歌结尾,诗人以我“是一朵金色的浪花”写出了经过磨难与抗争后闪耀出自己的光芒,激励着每一个在生活中负重前行的人勇敢追梦,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诗歌《与世界无障碍》是诗人从无数个“春风中吹来”,对残疾人友好的公共设施中感受到社会进步的内心喜悦:“太阳被洗过似的清新/春风从十里花丛中吹来/春,以崭新的面孔来到中国/一夜间,无数个坡道/一夜间,无数个盲道/一夜间,无数个扶手/一夜间,无数个手语提示……”表达了残疾人与“与社会无障碍,与人无障碍……与世界无障碍”的美好愿景。诗人不吝笔墨,列举“坡道”“盲道”“扶手”“手语提示”等众多阳光的具象,去反衬长久以来残疾人走进社会的困顿和艰辛。坡道、盲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和手语的普及,是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桥梁和枢纽,是爱的具象化体现,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诗歌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希望。
结语
从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桑民强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东海杂志》和《福建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5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两本文集,创作了240多首诗歌,至今他仍笔耕不缀,依旧像春蚕那样有着吐不完的丝。这些作品里有他对生活的感悟,有他对人生的写意,更有他用一双充满善意的眼睛在始终关注着“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而施以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桑民强的文集里,我读到了他引用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的一段话:“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作为一名一生都在与残疾“沾边”的作家,桑民强有着“设身处地”的同理心,能体会到正常人难以体会的残疾人的痛苦,从中不断提炼出残疾人的“精、气、神”。同时,桑民强又跳出了从残疾人角度的视角观照,以普通社会人的主体视野写下他们的关怀,不同角色转换的呼唤带来了很强的社会感染力。相信桑民强先生的呼唤能成为更多人心中的牵挂,让社会生出更多对残疾人的友爱之心。从我做起,在残疾人设施更加完善的今天,让“不占盲道”,“畅通轮椅通道”和尊重、关爱残疾人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让每一个人的小善积成大爱,为残疾人保驾护航,让他们能够真正与世界无障碍。
附:桑民强诗五首
1.《十五的月亮》
十五那天
月亮真的很圆吗
如果能找到圆心
画出的圆或许不一定完美
那么还有大部分的日子
难道我们都要哭泣
只要有一点光
就能燃起心中的火
只要前面还有路
我们不怕困难与挫折
若一个月里
有一天不算完美的美好
我们也不会
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信念
2.《梅》
你为了表露心迹
把热血涂在花面
你为了力证馨香
把暗香飘到很远
你在冰雪中傲立
不怕孤单、不畏馋言
你跌落在车辙下
依旧将花魂撒向人间
你在角落里独放
如圣者将世人启迪
3.《竹》
笔直向天
我想起许多君子
宁折不弯
我想起不少英雄
还能建造起大众的房屋
给贫寒人一个茅舍
还能打制出无数笛子
给沉闷带来轻快
你广泛地存在天地里
你用青翠装点大地
4.《我是钱塘江里一朵摇着轮椅的浪花》
我是钱塘江里一朵
摇着轮椅的浪花
我受着世俗的排挤
我受着命运的重压
我是一朵灰色的浪花
我也渴望涤荡污泥浊水
也渴望卷起千军万马
我,也渴望去
遥远的太平洋里玩耍
我曾哀求
带上我
带上我吧
让我也尝尝这奔流的潇洒
现在我不再哀求
我要用力量骑上
这匹奔腾的骏马
我只是希望
钱塘江,我母亲的江
希望千万朵兄弟的浪花
理解我这朵小小的浪花
象理解你们的朋友
她也要去发电、去灌溉
去托起爱情的竹筏
我是钱塘江里一朵
摇着轮椅的浪花
我会用生命去描绘
我会用青春去宣告
我是一朵金色的浪花
5.《与世界无障碍》
太阳被洗过似的清新
春风从十里花丛中吹来
春,以崭新的面孔来到中国
一夜间,无数个坡道
一夜间,无数个盲道
一夜间,无数个扶手
一夜间,无数个手语提示
残障人士面对着
盲人通道
轮椅通道
语言通道
……
无障碍 就是爱的有形翅膀
装在残疾人的身上
他(她)们飞了起来
前方再无屏障
与社会无障碍 与生活无障碍
与人无障碍 与共和国无障碍
与世界无障碍
【赏析简介】韩锋,《文化娱乐》月刊原主编,评论家,早期从事临床医学专业。作品有文学评论、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和英文译作发表于《光明日报》《作品与争鸣》《东海》《浙江日报》《生态文化》《钱江晚报》《中国电影市场》《浙江社会科学》《文学与人生》等全国和地方刊物及医学杂志;曾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微电影短视频发展报告》蓝皮书撰稿人;著有文学评论集《纵情水月》;相关文学评论作品在作家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九洲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团结出版社、中国水利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著作中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