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洁冰清”碑的发现和保护
葛春臻
青岛市黄岛区有铁橛山,山之东南,有石人泊村。该村地处丘陵。据传,明末刘姓从莱州府(今莱州市)迁来立村。因此地有一巨石,状如人形(该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且有水泊,故名石人泊。清代国史馆纂修张谦宜先生有诗句提及该村“苔衣春绣石人泊,猎火秋高牧马城。”民国版《增修胶志》载,清代道光至宣统年间称石人坡,民国时称石人泊。2023年,村里发现一通清代节妇碑,被及时保护,传保护地方文化一段佳话。
2023年,黄岛区珠海街道与青岛源诚控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商,将祝家庄为中心的梁祝片区,以“乡村振兴”项目开发。是年初秋某日,珠海街道副主任逄海涛携公司项目经理李兆勇、王玉龙等走访村民。在路过村东一小水渠时,逄海涛发现横在水渠上的石条隐约有“同治”字样,找来工具摩挲干净,发现是一块被錾为两截的清代石碑。另一截碑,经石人泊支部书记刘传龙走访群众,在一农户的窗台上发现(被当作窗台板),并将情况报与源诚公司董事长刘建刚。
刘建刚先生闻讯,连夜从外地赶回,安排人员将石碑妥善保管,后请专家将石碑粘为合璧。
该石碑高137厘米,宽55厘米,厚13厘米。铭文:“霜洁冰清 钦命提督山东学政翰林院编修赵 为儒童刘杙之妻节妇逄氏立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榖旦”碑面光滑工整,做工精细,镌刻工艺上乘,非民间工匠所为。书法为官阁体,字体方正,结构严谨,比例适中,洁净秀雅,给人以稳定、肃穆的视觉效果。
查“钦命提督山东学政翰林院编修”,指的是清代官员赵佑宸。赵佑宸(1830—1884),字粹甫,号岵存,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代官员、学者。他是咸丰二年(1852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等职。赵佑宸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尤其擅长经学和史学,著有《岵存斋文集》等作品。赵佑宸在政治上较为保守,忠于清廷,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立场使他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他的生平事迹在后世并不十分突出,因此在历史记载中相对较少被提及。
“霜洁冰清”碑是同治五年(1866)赵佑宸为石人泊儒童刘杙之妻逄氏所立。除表彰逄氏坚守节操以外,还有褒扬逄氏善举(在村口设棚屋为过路乡民免费施茶数十年不变)之意。盖节妇,古代指有节操或夫死守贞不再改嫁的妇女。明清时期,朝廷倡导此风,产生了大量的节夫贞女。有资料记载,清廷1644—1850年间,全国共表彰了大约5000多位贞女节妇,逄氏当是其中一位。
“霜洁冰清”碑被发现后,得源诚集团刘建刚先生妥善保护。建刚先生幼呈庭训,乐善好施,崇文尚礼,尤其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保护历史文物。目前,源诚集团已将碑立于祝家庄村十字大街,建碑亭加以保护。同时,为弘扬逄氏乐善施茶之善举,集团还在在祝家庄十字大街设有免费茶屋,向过往行人及村民提供茶水。
值得一提的是,“霜洁冰清”碑的底座乃石门寺住持法航提供。该石碑底座长120厘米,宽90厘米,高42厘米。镌刻一赑屃形状,尾部和四足清晰可见,可惜头部被毁。碑座顶面镌有龟背鳞状图形。此碑座应是石门寺金大定五年碑的底座。石门寺金大定五年碑,史书有记载。明末大珠山著名诗人王僩无竟(1602—1636)先生,在其《石门寺访岩公》诗中注曰:石门寺,“在州南一百二十里,金时玉泉院也。旧碑尚存,俗僧凿圆孔以系牛。”清代乾隆年国史馆纂修张谦宜山农(1649—1731)先生,晚年有《忆大珠山石门寺》诗二十首,其中有“庭中金大定五年碑已断。西阶银杏大十围。”的自注。民国版《增修胶志》载:“金玉泉庵碑,大定五年立。碑在大珠山庵内阶西,东向,高二尺许,正书阴刻衔名,今已破裂。”民国《增修胶志》纂于1930年,说明解放之前,石门寺金大定五年碑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石门寺重修于乱石荒草之中,其断裂残碑,可能被工人埋入施工现场,湮没不存矣。
古为今用,尊古扬今。千年碑座承百年节碑,似乎昭示中华上下五千年厚重文化千古脉脉,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