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节气,也是节日,且是重要的节日
——写在清明节之际
林占东
在二十四节气当中,清明节是唯一一个既具有自然节气属性又兼具人文节日特征的这么一个日子。说其具有自然节气属性,是因为它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万物洁齐、春光明媚,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期,俗语有言“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说其具有人文节日特征,是因为它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并称为“三大祭祖节日”,分别对应着春季、秋季、冬季,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怀念和孝道传承,同时融合了自然时序的推进与生命哲学的思考。
清明节的交节日期又与中元节、寒食节的固定日期不同,它的交节日期、时间在公历每年的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清明节的名称源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意为万物洁齐、春光明媚之象。在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它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通常与周末调休形成3天假期,与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正式并列成为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作为节日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1)首先它的形成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传说早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形成了祭祖扫墓的习俗。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为同一节日,扫墓成为核心活动。但在唐代之前,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又是不同的节日:前者重在怀旧悼亡,后者重在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道出了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寒食是为了出火,祭亡追远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2)受上巳节的影响,清明节还吸收了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的一些习俗。据说上巳节最初是水神祭祀的一种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祈求水神保佑河水顺畅,消灾解厄,带来丰收和平安。另一种说法是相传三月三日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因此上巳节也被认为是纪念黄帝的节日。还有一种说法上巳节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求子活动,人们在这一天会到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以去除身上的晦气和疾病,并祈求生育。再一种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用兰汤以驱除邪气。据说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踏青赏花、沐浴祈福。这一习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还反映了人们对健康清洁的追求。融合寒食节的扫墓祭祖、慎终追远和上巳节的踏青赏花、沐浴祈福,现在的清明节形成了“扫墓”加“郊游”的双重主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根据清明节的气候特征、物候特点、风俗活动等,还为清明节起了一些别名和雅称,准确突出了清明节的特点。清明节的别名有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1)取名踏青节,是因为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时,人们有外出踏青郊游、欣赏自然风光的习俗,因此得名踏青节。(2)取名行清节,因为“行清”是出行清扫的意思,即到墓地清除杂草,焚香烧纸,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敬意,故清明节又有行清节称呼。(3)取名三月节,是因为按农历计算,每个月两个节气,清明节通常在三月里,因此又被称为三月节。
(4)取名祭祖节,是因为清明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清明节前后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激励后辈,光宗耀祖,故名祭祖节。(5)取名“植树节”,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重耳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清明节的雅称有清明节、寒食节等。(1)雅称清明节,是因为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大地呈现春和景明的景象。(2)雅称寒食节,是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寒食节禁火、吃冷食,清明节扫墓、祭祖先,后来将寒食节的习俗融入到了清明节中,因此清明节有时也被称为寒食节。这些别名和雅称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和亲情的重视。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1)清明节成为孝道与家族纽带。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光荣传统,强化了家族凝聚力,传递了孝道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节也成了人们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的重要节日,告诫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和热爱。(2)清明节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节气节日。它将节气时令与人文活动结合在一起,既顺应人们根据节气的春耕春播需求,又通过人们踏青赏花活动亲近自然,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3)清明节蕴含着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黄庭坚《清明》“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诗句叩问贤愚平等,人人平等的哲思;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描绘了清明节的哀思场景,寄托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思想。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典型节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但总结出了大量的谚语俗语,而且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还创作出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它既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又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礼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集体记忆的重要呈现。
每年到清明节,我们都去扫墓祭祖,意在告诉晚辈——我们的来处,我们的归途。我们祭拜祖先,一表孝道永续,二表思念长存,三表责任在肩,四表血脉相连,五表生生不息。我们就是要通过清明扫墓祭祖,让这份亲情跨越阴阳世代延续,让这份基因超越时代永远流传。
每年到清明节,学校、单位都要组织人员去祭扫烈士墓。旨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是那些英雄人物的流血牺牲,才打下今天的江山,才换来今天的和平,才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唯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才对得起那些死去的烈士,我们唯有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说清明节是节气,因为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不但承载着时令推进到一个节点的天气变化特点,物候迭变特点,也在告诉着农民伯伯们春耕春播,所以它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说清明节也是节日,且是重要节日,是因为它不仅是“三大祭祖节日”“四大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孝道传承、家族联系的纽带,是人们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道法自然,从而产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渊源,更是人们慎终追远、思亲怀故、正确对待生死态度、盛赞生命不息的重要节日。
2025.04.02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地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