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成诗铸军魂——马学林《赞中国著名军旅艺术家张保和作品中国好人颂》组诗艺术探微撰文/马彦
2025年4月2日
在当代诗词创作中,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建起对张保和艺术成就的立体赞歌,这组创作于2025年4月2日的作品,既是对十余年前《中国好人颂》艺术现象的诗意回响,更是对新时代军旅文艺创作规律的美学提炼。十首诗词如同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主旋律艺术的璀璨光芒,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精湛驾驭,更在于构建起一个融铸古今、贯通艺魂的审美体系。
一、意象熔炉: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
1. 马学林在组诗中构建起独特的意象矩阵,"铁板"作为核心意象出现达七次之多。在《七律·下平五歌》中,"铁板鸣金正气歌"将打击乐器转化为精神战鼓,《翻香令》里"金星声透铁花流"更赋予金属以星辰辉光。这种对"铁"意象的反复淬炼,既暗合快板表演的金属节奏,又隐喻军旅艺术家如铁似钢的创作意志。诗人将张保和垫资九万元完成创作的现实事件,升华为"淬火声尤烈,回锋意自彰"的艺术锻造过程,使物质层面的金属转化为精神层面的钢火。
2. "昆仑雪"意象群构成另一重精神坐标。《鹧鸪天》中"昆仑雪淬玉声娇"的冷冽与《山花子》"昆仑雪淬剑锋多"的锋芒相映成趣,形成刚柔相济的美学张力。诗人将海拔意象转化为道德海拔,如《五律·下平一先》"清音凝璧月,浩气贯云天",使地理高度与精神高度形成同构。这种意象转化在《七绝》中达到极致:"昆仑雪淬玉壶清",将道德纯洁性物化为冰雪意象,又与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3. 自然意象系统更显恢弘格局。"万壑松涛和颂诗"的雄浑与"三春澍雨润新禾"的温润,构建起刚柔并济的审美空间。《天仙子》中"浩气随云宇宙连"突破地球界限,将艺术感染力拓展至星际维度。这种意象经营暗合朱光斗所言"小节目大传播"的艺术规律,在《翻香令》"天地气云稠"处达到高潮,以通感手法实现艺术能量的量子化表达。
二、形式突围:格律容器的当代重塑
1. 诗人在传统诗体中注入现代性表达,七律《下平八庚》"土洋共展新篇美"的工稳对仗,恰如其分地对应张保和"土洋结合"的艺术创新。颔联"典范弘扬彰大爱,好人卓越颂真诚"以当句对的形式,实现道德主题的镜像式呈现。五律《下平七阳》"淬火声尤烈,回锋意自彰"中,"淬火"与"回锋"形成创作过程的动态对仗,将快板艺术的表演张力转化为诗句的内在节奏。
2. 词体选择彰显深层的艺术对应。《鹧鸪天》上下片的三字对句"星火炽,德风雕",模拟快板表演的竹板节奏,与晏几道原调的婉约形成张力美。《天仙子》采用韦庄体,34字小令中容纳"铁板铿金""快鞭劈雾"等密集意象,如MTV的快速剪辑,实现传统词牌与现代影视艺术的跨时空对话。《山花子》结句"三十载霜凝曲魄,壮山河",以时间量词丈量艺术生命,与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的苍凉形成古今辉映。
3.韵律经营展现守正创新的智慧。平水韵的严格遵循与当代语汇的巧妙融合,在《七律·上平四支》中尤为突出:"快鞭催马追星处,纤笔雕龙破雾时","追星"既指艺术创作的呕心沥血,又暗合当代追星现象,实现传统意象的现代转义。《翻香令》"轻鞭响,惊雷驻,劈雾时"的句读安排,打破常规语法结构,以蒙太奇手法再现艺术突破过程。
三、精神图谱:军旅艺魂的多维建构
1. 组诗构建起三重时间维度:在《山花子》"三十载霜凝曲魄"的历史纵深中,"淬火戎毫塑玉姿"勾连起曲艺千年传统;《七律·下平五歌》"九域同吟击壤波"展现当下传播盛况;《鹧鸪天》"春霖润物发新苗"则指向美德传承的未来图景。这种时空架构使组诗超越即时性赞颂,升华为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刻思考。
2. "军魂"意象的多重变奏构成精神内核。《五律·下平七阳》"铁骨铸春光"将军人刚毅转化为艺术温暖,《七律·上平四支》"铜琶铁板铸新辞"将战斗武器转化为创作工具。这种转化在《鹧鸪天》"军魂谱就清廉曲"处达到高潮,实现军事美学向道德美学的升华。诗人刻意避免直接描写军旅生活,而是通过"淬火""铁肩"等意象将军人品格编码为文化基因。
3.道德书写展现创新维度。《七绝》"化作人寰浩气明"将抽象道德具象为光明意象,《五律·下平一先》"仁言融雪嶂"使伦理观念获得融化冰雪的自然伟力。这种将道德力量自然化的书写策略,在《翻香令》"德风起,松涛唱"中形成天人感应式的美学表达,完美诠释朱光斗"小中见大"的艺术理念。
结语:这组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构建起主旋律文艺创作的方法论体系。马学林以传统诗词为手术刀,解剖出《中国好人颂》成功的三重密码:在意象熔铸中实现精神提纯,在形式创新中完成当代转化,在价值建构中达成古今对话。当"铁板铿然正气骄"的韵律穿越时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个艺术家的创作剪影,更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守正创新的精神图谱。这种将艺术评论诗化的尝试,本身就成为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为传统诗词介入当代文艺批评提供了珍贵范本。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论文发表。
2025年4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