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二
老友情谊深
李 皓

1963 年的秋天,北京城被金黄的银杏叶和飒爽的秋风装点着。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吴伯箫接受组织安排,收拾行囊,踏入中央高级党校,开始了他为期一年零一个月的学习生涯。在这之前,吴伯箫怎么也没想到,此次党校学习会让他和老友们的情谊,在岁月的摩挲下,愈发深厚。
吴伯箫刚在党校安顿下来不久,就收到了臧克家的信。那是国庆节后的一天,北京的秋意正浓,臧克家的信就像一阵带着老友温度的风,吹进了吴伯箫的心间。信里那几句打油诗,“忙里抽身心意专,清秋正是读书天。凝思入耳虫声脆,明月照人看西山。”字里行间满是对老友新征程的祝福,也透着他们对彼此的了解与牵挂。信中还提及孩子们的成长,(臧)小平成了初二学生,苏伊(作者注:臧克家女儿郑苏伊,随母亲郑曼姓)也进入景山小学,这些琐碎却温馨的家常,让吴伯箫在党校的学习生活里,也能感受到老友家中那浓浓的烟火气。
不日后,臧克家的第二封信又翩然而至。节日的氛围还未消散,思念随着信纸传递。臧克家在信中絮絮叨叨,说起老舍去了湖南,身体还不太好,是应康濯之邀夫妇同去的。他们这群老友,虽各自忙碌,但心里始终装着彼此。老舍的消息,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大家的心紧紧相连。臧克家还提到去看望了张光年和邵荃麟,每个人交谈一小时,看似平常的会面,却满是老友间相聚的珍贵。
信中关于诗集出版的事,也让吴伯箫感受到臧克家对文学的执着与热情。《烙印》《罪恶的黑手》合并本即将出版,臧克家第一时间想着要寄给吴伯箫,这份对自己作品的分享,不仅是对文学成果的展示,更是对老友信任的体现。他们曾在文学的道路上一同探索,那些过往的岁月,成为了他们情谊的基石。
“俟老舍归来,大家吃涮羊肉如何?”臧克家在信中的这句提议,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老友间的豪爽。想象着老舍归来,几人围坐在一起,铜锅里的汤翻滚着,热气腾腾中,大家谈天说地,分享着彼此的经历,那画面光是想想就令人心生温暖。这一顿涮羊肉,不仅仅是一顿美食的相聚,更是老友们情感的交融与升华。
吴伯箫看着信,思绪飘回到在青岛和莱阳乡师的时光。那时,他与老舍、臧克家相识相知,他们一起探讨文学,一起在校园里漫步,分享着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那些日子,有欢笑,有争论,每一个瞬间都成为了他们情谊的宝贵记忆。如今,虽身处不同的地方,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但那份友情从未褪色。
在党校的日子里,吴伯箫时常会想起这些老友。他会在夜晚,望着窗外的明月,想着远在湖南的老舍身体是否安好,想着臧克家是否还在为头晕所困扰,想着那顿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涮羊肉之约。而臧克家,想必也会在某个午后,看着墙上吴伯箫写的字,回味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时光流转,他们的友情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即使生活有着种种变迁,有着各自的忙碌与挑战,但这份老友间的情谊,如同窖藏的美酒,越陈越香。每一封信件,每一次相聚的提议,都像是酒中的一味佐料,让这份情谊愈发醇厚。他们用岁月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友情篇章,在文学与生活的交织中,将这份老友情谊深深刻在彼此的生命里,成为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