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淡 忘 的 寒 食 节
文/刘文轩
再过两天就是清明节了。可你是否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节日,它就是寒食节。
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我才上小学。这一天,全村人都没有生火做饭,只吃前一天蒸的馍就咸菜,家里条件好的吃前一天蒸的包子。当时我问父亲,为什么今天不做饭呢?父亲说,明天过清明,今天是寒食节,不动烟火,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的。那时年龄小,不懂这些事,凡事爱问个究竟,父亲就给我讲起了寒食节的大概来历:
说是在2600多年前春秋时,晋国(今天的山西)发生了内乱。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在爱妃骊姬的蛊惑下,逼死了太子申生,又要迫害其它公子。其中,公子重耳很有才能,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贤士。重耳为避迫害,去国外流亡。开始,跟随他的人很多,但日子越来越苦,跟随的人也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只剩下十来个人了,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
在外逃亡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带的粮食越来越少,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常常饿着肚子行走。
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大家都束手无策。这时,介子推说他去找食物,便一个人离开了大家。过了很久,他才慢慢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大家都饿得眼冒金星了,也顾不得问肉的来源,便生火煮了一锅肉汤。重耳吃完肉汤,慢慢醒了过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队伍继续前行,介子推总是落在后边,大家都很奇怪。有人说,介子推走的这么慢,是不是在后面偷吃什么?众人回头望去,却见介子推倒在地上,大家急忙跑过去,发现介子推的腿在流血。原来,那块肉是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来的。怀疑介子推的人羞愧不已。重耳知道了介子推割肉救自己后,看着他的伤口感动得流下泪来。
重耳和介子推他们在外流浪了整整19年,历尽艰辛,終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重耳做了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主政后,广施恩惠于百姓,封赏流亡时的跟随者和有功大臣,却偏偏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觉得为君王分忧是臣子的本分,但想到跟随君主流亡十几年,却被遗忘在一旁,不免有些心寒,便带着母亲离开国都,回到老家隐居了。
后来,有一同流亡的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才想起自己的失误,连忙派人去接介子推。但介子推认为,要是现在回去做官,岂不成为贪财恋位,为赏赐而奔走的俗人了,遂坚辞不受。使者来往多次,介子推便带着母亲躲到了深山里。
晋文公太想弥补自己的过错了,亲自带人到山中寻找介子推母子。介子推躲避不肯相见。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情急之下,下令三面放火,只留自己这面出口,准备好酒食,等待介子推母子。
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酒食换了好几次,就是没见介子推出来。火熄之后,晋文公派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在那里。人们在介子推的怀中,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追悔莫及,痛哭一场,下令将介子推母子厚葬,并将介子推母子被烧死的绵山改名为“介山”。那棵介子推临死时抱的大柳树,也被晋文公叫人砍了回去,用这棵柳树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每当走路,听到木屐咯吱咯吱的响声,就会想起介子推。他哀伤介子推的遭遇,常发出“悲哉足下”的感慨。后来,“足下”便成了人们对值得尊敬之人的称呼。
第二年,晋文公下令把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节日,这天全国禁止烟火,只吃寒食。于是,老百姓便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做好蒸馍和凉菜,留作第二天用,既能充饥,也能用来供奉介子推。从此,人们就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叫作寒食节,一直流传下来了。因为第二天便是清明节,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清明节,把寒食节逐渐给淡忘了,甚至还不知道有个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诗文杜甫、苏轼等古人多有,现录唐·韩翃的《寒食》诗如下,以供享用: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