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文脉起新澜 墨韵竹香润乡村
—— 商洛市榜书协会 "文艺六进" 竹林关镇交流活动圆满收官
3 月 30 日,丹江峡谷回荡起千年墨韵。由商洛市榜书协会、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商洛分院、丹凤县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丹竹书院书画社承办的 "文艺六进" 交流活动,在竹林关镇桃花谷景区落下帷幕。这场流动的文化盛宴吸引 200 余名文艺爱好者与村民共赴文化之约,通过 "艺术 + 生态 + 科技" 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商山墨阵・丹青星河】
当商山晨光染透丹江时,28 位书坛星宿已云集桃花谷畔。丹凤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凤皋执旗在前,赵虎强、余四清、贺辉三位主席团成员分列左右,如北斗七星拱卫北辰。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商洛分院副院长史俊锋、王莉执双楫而来,衣袂间尚沾着终南山的云气。
商洛市榜书协会的中坚力量如雁阵排空:马英武主席笔锋所指,墨色便在云笺上掀起商海波澜;执行主席武侃槽腕底生风,《留余》二字在宣纸上拓出半部《菜根谭》的智慧;顾问吕春平以碑入帖,每道横折都似青铜鼎纹般凝重。贺立、张锋超、李会军等副主席各展所长,狼毫过处,或如金戈铁马,或似清泉石上,将榜书的雄浑与行草的飘逸熔于一炉。秘书长周敏琳统筹全局,副秘书长张杰、乐俊锋、杨坤如影随形,墨香里暗藏着兰亭雅集的千年密码。
丹竹书院的文化新军悄然崛起:孙烈社长肩担传承大任,笔下既有农耕文明的质朴,又含现代审美的锋芒;王小红主编将新媒体思维注入传统墨韵,让 "丹凤晒晒" 的公众号成为流动的书法展厅;鄢小珍院长携邢爱民、曹天虎等新秀踏歌而来,他们的作品里,既有土门镇社火的斑斓色彩,又有小隐书院的禅意墨趣。杨柳琪的工笔花鸟、曹书宝的焦墨山水,恰似商山雨后的春笋,在春阳里拔节生长。
当暮色漫过桃林,这二十八杆狼毫已在天地间挥毫泼墨。他们的衣襟上沾满了桃花与竹叶的印章,砚池里沉淀着七十二峰的青翠,而所有未及落款的留白处,都在等待丹江的涛声为这场墨韵雅集盖上最后的印证 —— 那是商山文脉的千年回响,是丹青星河在新时代的璀璨绽放。
【晨光漫卷诗意长】
活动当日上午 9 时,参会人员齐聚竹林关镇桃花谷桃花仙子广场。随后,众人漫步桃花谷景区,开启了一段充满诗意与文化气息的旅程。当晨雾尚未褪尽,书法家们已沿丹江溯源而上。拾级桃花寨,明清城隍庙的飞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 “水旱码头” 的百年兴衰。转过鹊桥,千亩花海突然撞进眼帘 —— 粉白的云霞压低了枝头,连丹江水都染成了胭脂色。行至祈福台,翠竹林送来簌簌私语。书法家们以竹为笔,蘸取桃花泉的清冽,在观景亭的石桌上挥毫泼墨。穿过水灾遗址的警示碑,忽见桃花岛浮出水面。岛上桃花庵的钟声与九龙柱的龙吟遥相呼应,书法家们驻足桃花坞,看孩童在田园间追逐蝴蝶,老农在菜畦旁侍弄新茶。此时节,连风都带着蜜桃的甜香,将 “耕读传家” 的墨宝吹成漫天星斗。在游览过程中,大家不仅欣赏到了桃花谷的绝美春景,还观看了民俗表演,品尝了特色美食,尽情享受着春日的美好。
【诗墨丹青映桃竹】
当竹露在晨雾中凝成琥珀时,兰馨草堂的钢笔尖正悬在诗稿上方。她凝视着桃枝间游移的光斑,忽然将笔锋刺入稿纸 —— 那是昨夜与山月对饮时,竹影在窗棂上写下的分行。现代诗《写给桃花谷》的标点符号里,藏着七十二峰的呼吸节奏,逗号是竹梢垂落的露珠,破折号是丹江拐弯处的涟漪。
李春平的狼毫饱蘸宿墨,在洒金宣上疾走如飞。绝句《桃竹墨韵》的起承转合间,他将提按转折化作了桃林与竹海的对话:"桃枝横斜三分媚" 的 "媚" 字突然侧锋入纸,墨色在撇画间绽出夭夭灼灼;"竹节峥蝾一味禅" 的 "禅" 字却以中锋行笔,竖画如刀劈斧凿,在留白处劈开一线天光。砚池里浮动的七十二峰青翠,随着他的呼吸泛起涟漪,将落款处的 "墨韵" 二字浸润得如同江面上浮动的星光。
张锋超的朱砂笔悬在《桃花谷》诗稿上方,仿佛在捕捉空气中浮动的平仄。他忽而将笔尖探入胭脂盏,让 "灼灼其华" 的末字在宣纸上洇开盛唐的蝶影;忽而以狼毫勾勒竹枝,让 "萧萧班马鸣" 的意象在墨色浓淡间生长出板桥风骨。当最后一笔收束,竹梢上的露珠恰好坠入砚池,在倒影中搅碎成满池的《踏莎行》。
武侃槽的长锋羊毫饱蘸金粉,在暮色中写下古体诗《桃花谷有感》。他将商山暮色揉入 "感时花溅泪" 的 "感" 字,让戈钩化作丹江落日的熔金;又把竹林涛声注入 "恨别鸟惊心" 的 "恨" 字,横折处暗藏着山风掠过碑林的褶皱。墨痕未干便被晚风掀起一角,与对岸竹林的簌簌声谱成交响,惊起白鹭掠过水面,在宣纸上投下一行行流动的狂草。
月上桃梢时,艺术家们发现彼此的衣襟都沾满了水墨印章。砚池里未干的墨痕与西天的晚霞正在进行最后的对话,而所有未及落款的留白处,都在等待月光为它们盖上那方最明亮的印证 —— 那是桃花谷写给春天的情笺,是竹海涛声里永不褪色的丹青誓言。此刻的桃林竹海间,每片竹叶都在书写狂草,每瓣桃花都在晕染丹青,连空气里都漂浮着未及分行的诗句,醉了整个商山的春夜。
【午宴挥毫情谊浓】
午日当空,竹影婆娑间,众人步移景换至竹林关镇望江南酒店。檐角铜铃与溪涧潺湲合奏着餐前雅韵,青瓷碗盏里盛着山笋腊肉的鲜香,更有竹节酒壶中荡漾的丹江春水,将午宴酿成了一阕流动的词牌。
酒过三巡,文房四宝已在临窗长案铺陈妥当。丹凤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凤皋执竹为笔,以溪为墨,将期待与支持化作两行金声玉振的书论:"竹林七贤的风骨在此间重生,桃谷十友的雅集当续写新篇。" 他指节轻叩桌面,仿佛在丈量宣纸与山水的距离,腕底流转的不只是对笔会的期许,更是对 "以书载道" 的千年文脉的深情守望。话音未落,对岸竹林传来簌簌回响,恰似无数支狼毫在天地间挥毫应和,惊起白鹭掠空的剪影,在溪面拓印出一行行流动的狂草。刘凤皋主席饱蘸宿墨,狼毫游走间,《琴韵书声》四字便如春蚕吐丝,在洒金宣上织就高山流水的意象。
赵红霞副主席运笔如飞,《风生水起》的狂草似蛟龙出海,墨色浓淡处隐约可见云卷云舒。贺立副主席的《旷朗无尘》则以碑体入书,点画间透出魏晋名士的超脱风骨。
张锋超副主席的《春华秋实》采用朱砂与石青撞色,桃瓣与竹叶在宣纸上争奇斗艳。李会军副主席的《生意兴隆》用金粉写就,在阳光折射下泛起粼粼波光。夜新洛副主席的《财源昌盛》以瘦金体书就,笔锋如刀劈斧凿,尽显商海豪情。武侃槽主席的《留余》二字笔意高古,留白处似藏着半部《菜根谭》的智慧。
最妙是商洛市榜书协会主席马英武的《云龙》,三尺整宣上,浓墨扫出惊龙出海的磅礴气势,飞白处恰似云蒸霞蔚。此作甫成,忽闻窗外白鹭振翅,掠过丹江水面时,竟将倒影中的墨龙搅碎成满江星辉。众人抚掌称叹间,砚台里未干的墨痕与对岸竹梢上的夕阳,正共同晕染着这场雅集的余韵。
【雅集共话振兴策】
下午 14 时,文化采风活动再度开启,大家在踏青赏花中继续感受着土门镇七星村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在光影中定格。
15 时,“文艺六进” 座谈会在土门镇小隐书院举行。座谈会由张杰主持,丹竹书院书画社社长孙烈致欢迎辞。
随后,商洛市榜书协会秘书长周敏琳、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商洛分院秘书长张杰、县书协常务副主席贺立、丹竹书院书画社社长孙烈分别介绍了与会嘉宾。
商洛市榜书协会会长马英武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本次活动正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具体实践。竹林关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希望通过此次采风,让书法艺术走出展厅、贴近群众,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丹凤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凤皋也在讲话中表达了对活动的期待与支持。
商洛市榜书协会副秘书长乐俊峰代表主办方向承办方致答谢词,对丹竹书院书画社的精心策划与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小隐书院创始人鄢小珍介绍了书院概况并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背后的故事以及未来设想。最后,主持人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
【丹江墨韵映斜阳】
暮色漫过竹林梢头时,丹江水面正浮着一轮鎏金落日。书法家们在临湖长案前铺展澄心堂纸,让狼毫饱蘸松烟墨与晚霞的余烬。马英武主席笔走龙蛇,《鸿运千秋》四字如青铜鼎文般凝重,每笔转折处都似能听见钟吕之音。周敏林副主席的工笔《百福同臻》与写意《清荷》《腊梅》并置,朱砂点染的花蕊在宣纸上绽放出千年不变的芬芳。
赵红霞副主席的《室雅兰香》以簪花小楷写就,墨色在洒金笺上洇开若兰蕙吐蕊。张锋超副主席的《书道千秋》采用漆书技法,笔锋所及如刀刻竹简,在飞白处暗藏着李斯小篆的筋骨。武侃槽副主席的《天道酬勤》笔力千钧,《兰风梅骨》《墨韵书香》则如空谷幽兰,墨色浓淡间可见板桥竹影摇曳。
贺辉的狂草作品如惊鸿掠水,余四清的《惠风和畅》恰似春风拂柳,夜新洛的《德怀仁厚》以魏碑入书,点画间透出金刚杵的力度。李春平的《金猴献寿》别出心裁,将生肖意象与石鼓文结合,猴首处的朱砂点染竟与对岸桃林的晚霞遥相辉映。王杰与张余粮的《惠风和畅》《宁静致远》南北书风迥异,却在丹江波光里达成奇妙的和谐。
当最后一枚印章钤在《鸿运千秋》的落款处,暮色已将狼毫染成青铜色。砚池里沉淀的墨香与对岸竹林送来的晚风,在丹江水面织就了一匹流动的锦缎。来宾们捧着还未干透的墨宝,仿佛捧着整个春天的心跳 —— 那是笔尖与宣纸的私语,是墨韵与山水的共鸣,更是千年文脉在丹江暮色中的一次深情回眸。
【商山墨韵・丹水书香】
商洛市榜书协会主席马英武、丹凤县书协主席刘凤皋、丹竹书院书画社社长孙烈以及土门小隐书院创始人鄢小珍接受了本台记者的采访。
"书法艺术要走出展厅、走进生活。" 在采访中,马英武主席在谈到文艺惠民时,他提出打造 "书法 + 旅游" 精品线路的构想:"竹林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未来我们计划在天竺山设立云雾书斋,在金丝峡开设飞瀑笔会,让商洛的绿水青山都成为书法创作的灵感源泉。"
丹凤县书协主席、商洛市市榜书协会名誉主席刘凤皐则关注人才培养:"建议实施 ' 双百工程 '—— 培养百名乡土书法家,扶持百家文艺示范户,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孙烈:从生活中 “采墨”,为丹竹添彩】
孙烈社长认为,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他秉持 "艺术源于生活" 理念,带领丹竹书院社员深入商洛山水与民俗:通过捕捉社火表演的服饰色彩、动作韵律提炼艺术语言,将本土文化基因注入书画创作;在与百姓交流中记录老工匠专注神情等故事,赋予作品人文温度;更倡导春耕劳作等实践体验,使田园画作兼具泥土气息与生命质感。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模式,让书院作品既具地域辨识度,又在艺术表达中传递着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情守望。
【鄢小珍解读:小隐书院的文化磁场】
小隐书院位于秦岭腹地的丹凤县土门镇七星村,其在吸引文化名人方面具有独特之处。面对兰馨草堂的采访,鄢小珍侃侃而谈。“书院依山傍水,自然风光优美,宁静的氛围与外界的喧嚣隔绝,为文化名人提供了一个能让心灵沉淀、激发创作灵感的理想之地。对于像陈年喜这样的诗人来说,这种环境有助于他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进行文学创作。”鄢小珍说。“作为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平台,小隐书院内部布置充满文化气息,有专门的书法展示区等,展示经典作品和学员佳作。同时,书院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书法讲座、雅集、创作课程等,文化氛围浓郁,吸引文化名人前来交流、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书院主理人鄢小珍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这种理念与在场的许多文化名人不谋而合。他们认同书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萌生了愿意驻足这里的意向,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书院共同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形式和新内涵。
【暮色中的文化星火】
当最后一抹斜阳掠过新筑的爱巢,在依依惜别的回首间,鄢小珍的背影愈发清晰。每一位造访者,都会有不约而同的感慨:孙烈的丹竹书院,鄢小珍以及她的小隐书院为文化名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其他文化爱好者、学者以及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思想碰撞。这种多元的交流环境能够激发文化名人的创作活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创作思路。
此次 “文艺六进” 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竹林关镇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技艺的平台,也通过文艺的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商洛市榜书协会将继续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让艺术之花在更多地方绽放,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暮色浸染丹江时,书法家们的轿车驶离竹林关。后视镜里,仍有村民举着手机追拍墨宝,孩子们在 "耕读传家" 的门楣下嬉戏。车载广播里传来最新消息:"竹林关镇已将书法元素纳入旅游规划,明年桃花节将增设 ' 墨香市集 '......"
这或许正是 "文艺六进" 活动的深层意义 —— 当艺术真正扎根乡土,乡村振兴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而商洛榜书协会的书法家们,正用狼毫饱蘸丹江春水,在时代的宣纸上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兰馨草堂报道)
注:本文2025年3月31日首发于公众号《禹平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