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走笔·地标巡礼
”第一场(风采楼)获奖名单
风采奖(1名)
26号:《风采楼的风釆》 廖开云
韶阳奖(1名)
49号:《风采楼》 李学田
大村奖(1名)
50号:《风采楼》 张仙群
学宫奖(5名)
1号:《风采依旧》 谢锦良
7号:《风采楼》 曾诚
13号:《风采楼,古韵韶关的时光印记》 谭灯材
15号:《七律·风采楼》 涂飞舟
21号:《临江仙·风采楼》 解国栋
入围奖(6名)
2号:《风采楼》 阿君
4号:《风采楼》 张帮进
6号:《把风采楼写进校本教材》 钟启福
17号:《呆萌的灵犀》 陈雪兰
32号:《七律·风采楼吟》 铁君
46号:《我从风采楼下过》 成月秀
走笔远方 依然风采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 第一场(风采楼)诗歌作品评析
作者:虞永新
由韶关市浈江区作家协会、韶关作协国企分会联合主办的2025“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擂台争霸赛于今年二月就通过多种网络渠道发出了征集令,主旨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活跃诗城韶关的创作氛围,提升风采浈江的美誉度,让文艺更有力地放飞中国梦。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擂台争霸赛的总、分赛皆以浈江地标景点命名,以风采楼、韶阳楼、百年东街、大鉴禅寺、韶州府学宫、北伐战争纪念馆、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新韶龟谷、犁市当铺、通天塔共分十场海选资格赛和一场年度总决赛。其中海选赛每场评出风采奖一名、韶阳奖一名、大村奖一名、学宫奖五名。
本场擂台海选赛以风采楼为命题。风采楼坐落在韶关市区,西望武水,东临浈江。它是明代弘治十年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因余靖有“更加风采动朝端”之誉,所以此楼被命名为风采楼。短诗赛第一期共收录了52篇稿件,评出了风采奖1名、韶阳奖1名、大村奖1名、学宫奖5名和入围奖6名。
“风采楼前浈水起,东街往事如霞。韶阳雄蔚灿莲花。皇岗思舜德,大鉴月天涯。”如此有古韵及现代文明气息的城市确实值得文人们为之讴歌,怀古颂今应当是这次创作最直接且适当的抒情方式,既增长历史和人文知识,在欣赏古迹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感到自豪,更起到宣传韶关传播文化的作用。笔者就从本期收到的投稿对作品进行浅评。
一、紧扣主题,怀古颂今,弘扬正义风采
此次海选赛的风采奖获得者廖开云是这样开始抒怀的:“风采楼如将相的风姿/刚雅俱备 风流倜傥/磊立在粤北韶城的历史中”“站在风采楼上/看现代车流穿过历史的门拱”,学宫奖的获奖作者曾诚带我们领略“飞檐隐进苍茫暮色/三江六岸的灯火次第点亮/朱漆门柱间流淌着的北宋风骨/一砖一石,镌刻铮铮谏言”的山水画卷,并在结尾赞叹:“在新时代硕大的宣纸上/浓墨重彩地写下“风采”二字/一笔一画,皆渗入“善美韶关”的血脉”。怀古是指追念古代的人、事、物等,包含着对过去历史、文化、人物的回忆、怀想与思索,“颂今”则是对当下、现代的歌颂、赞美,表达对现今时代、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肯定和赞扬,“善美韶关”是城市的品牌,是我们建设文明家园共同的梦想,这一作品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文明建设进行呼应,巧妙并成功把“善美韶关”这张城市名片在作品中展示,达到了“叹古之幽情,发今之感慨”,同样用到这一文化精髓的还有阿君,他的作品更加日常化地通过“门楼石匾镌刻的‘风采’”和“出租车顶的广告词——善美韶关欢迎您”展示平凡中的不平凡,善于捕抓闪光点展示大美韶关的日常风貌。
“风采”两字取自宋襄称赞余靖的诗“必有谋猷俾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之名,余靖的风采及风骨早已深入人心,成为韶关的内涵与底蕴,在这次收到的众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感觉到对这种气度的赞美,“一砖一石,镌刻铮铮谏言”(学宫奖获得者/曾诚),“在喧嚣中宁静,在变迁中坚毅”(学宫奖获得者/谭灯材),“读北宋的天空/读名臣余靖的三重风采/文学 勤政 廉洁”(入围奖作者/陈雪兰),“谁的风采被篆刻在城市的心头/以楼为载体/矗立浈江江畔千年/……/墨痕压不住三重飞檐翘角/正如时间削不瘦韶关人的风采”(大村奖获得者/张仙群)。
此次短诗擂台赛,应征诗歌包括现代新诗、格律诗词,基本上达到紧扣主题,弘扬文化的主旨。
二、手法多样,角度不同地呈现诗意
在所有文艺品种中,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和情感表达力的文学形式,以抒情为最基本特征的。小情怀与大情怀的区别往往在抒情中表现出来,诗意的美更是从抒情的表达中得到阐释。
“穿行的风飒飒/浈武之水滔滔 涤荡/千百年的风骨凛然/在余靖塑像前三米处仰望/他身后的《武溪集》厚重/我翻不动”,成月秀用刚柔并济的语言将轻柔的水与厚重的《武溪集》对比衬托从而引发联想,有举重若轻的功效;张仙群人性化地写道:“谁的风采被篆刻在城市的心头/以楼为载体/矗立浈江江畔千年”,意象的美自然流露;“风采楼犹如一本书/摆放在天地之间/在韶关可以尽情阅览”谢锦良采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谭灯材则在探究韶关历史过程中,领悟城市在发展变化中坚定的步伐:“春去秋来,风采楼西望武水,东临浈江/凝视着贩夫走卒、文人墨客的足迹/在喧嚣中宁静,在变迁中坚毅”;了解韶关历史,就会了解到韶关三大名楼风度楼、风采楼、风烈楼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韶城至今只剩下风采楼是一件憾事,涂飞舟感慨“独立苍茫谁省识,寒潮终古送行邮。”解国栋发出:“三风独抱立人寰。梦随双塔起,心共一江旋。”的千古追思,田子说“楼,还是那座楼/风采,照耀这座城”,一道厚重历史带来的光、一种历史名人的人格魅力,为这座城增彩添光,也是因为前人的铺路与文化沉淀,再经过后人的努力,如今韶关有了“诗城”之称。
廖开云歌诵“浈江水的遗风仍在流动/每一个字节都长出松涛雄风”;艾己友“环顾流光溢彩/最思明月铮骨”。韶阳获奖者李学田发现“风采动朝端/清风正气在弘扬和延续/于是 一个城市/地标命名/走进了一张小小的邮票/走向了远方”;马来西亚的曾议辉点赞“余公事迹真风采/多少游人去复还。”
其中17号陈雪兰的作品《呆萌的灵犀》和6号钟启福的作品《把风采楼写进校本教材》角度比较新颖,有点出乎意料又符合主题要求,如果能够再认真推敲一下布局结构,精炼一下语言,不失为有吸引力的作品。
这些优秀、优美的诗句都是笔者从参赛作品中截选出来的,此外,还有多位文友的作品不参评,但他们的作品也相当优秀,从不同的角度书写与风采楼相关的信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中唐诗梦的《剪发》、桂汉标的《风采楼》在多个文学群里引起研讨风波,讨论热烈,给了文友们很大的启迪与很多的创作灵感,罗明生在《致风采楼》中用轻柔的诗句吟唱:“踏着夜风的脚步寻找/找遍三江六岸/终于找到你”“今夜,我寻三风古楼/只遇见你”,精准地表达了在历史中寻寻觅觅的得失感,妙句也!
三、运用多元媒体,让诗歌出圈
何以浈江?诗笔流香。2025“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擂台争霸赛旨在活跃诗城韶关的创作氛围,更是一次团体练笔,为写作提供平台,主办单位韶关市浈江区作家协会、韶关作协国企分会运用网络力量推广,在“风度荟萃”公众号、“诗的红三角”公众号、“韶关作协国企分会”公众号及各文学群不定时提醒,并不遗余力地推广宣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也得到了很多关注,协会的会员纷纷采访或上网了解韶关历史,关注并将浈江区历史地标、人文地标、美食地标等城乡景观做为创作题材,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海选赛中积极创作。但是第一期收到的作品数量还不如人意,今后的工作还需相互努力,让我们的诗歌走得更远。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强化作协会员写作热情,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在文学群里定期进行优秀作品推介,分享写作经验,或不定期进行文章研讨,提高审美水平,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适当的机会安排采风和文学讲座,提供会员交流的机会。
4.鼓励会员学习自媒体制作,将诗歌与影视相结合,让文学传播的渠道更宽、更广、更远。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字的艺术,也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通过高度凝练和集中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情感。“诗歌是作为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的媒介”。而当我们连表达也选择代替或代言,又谈何内心情感?!又如何承诗人之名?!在本次的收稿中,有运用AI生成的文章,都放在考虑之外。犹记得读书时期也有学习机,学语言的时候要反复跟着读去强化记忆,那是辅助,现在的AI程序也就相当于学习机的功能,可以学习、尝试、辅助,却不能把生成品当作个人的文学创作,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才能成为真正文人和真正的诗人。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学传播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有人放烟花,有人追晚风”,文艺的百花齐放让作者有更多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也给予了大众更多更宽更广的接纳空间,“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让我们鼓起勇气,一起走向远方,让诗歌更加绽放风采。
(2025年3月30日)
2025“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擂台争霸赛第一场(风采楼)获奖作品展示
风采楼的风釆
——致余靖丞相与风采楼
作者:廖开云
风采楼如将相的风姿
刚雅俱备风流倜傥
磊立在粤北韶城的历史中
飞檐挑起浈江的倒影
三重翘角仍在丈量宋朝至今时天空
楼宇与霓虹中
你依然举着朱红的灯笼
用陈白沙的茅笔
在风中书写柔韧的苍劲
竹简上刻着清、公、勤的密码
谏章化作风铃声声
穿过三百年晨雾
藏着比宋词更硬的风骨
站在风采楼上
看现代车流穿过历史的门拱
丹砖缝里渗出的墨迹
正在混凝土里生长新的年轮
浈江水的遗风仍在流动
每一个字节都长出松涛雄风
风采楼
作者:李学田
屹立千年历尽沧桑
留下傲立于世的风采
从楼下穿过的人群
走进遥远的岁月
静静品读一座楼阁收藏的故事
一个叫余靖的名臣
一直活在史册活在民间
他的谏言如一幅猛药
治疗朝廷的痼疾
整顿吏治储备荒粮 减免赋税
三次出使契丹和谈
济世救民的施政良方
让北宋江山焕发春天的生机
留下的一部《从政六箴》
成了当代廉洁从政的经典
风采动朝端
清风正气在弘扬和延续
于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命名
走进了一张小小的邮票
走向了远方
风采楼
作者:张仙群
谁的风采被篆刻在城市的心头
以楼为载体
矗立浈江江畔千年
是余靖不避权贵、犯颜直谏的风采
是张九龄的盛世名相的风度
是猛烈将军侯安都的可敬风烈
名将,名相,名臣
一样的风骨,不一样的风采!
钱镛的赤诚,蔡襄的诗
陈白沙的龙茅点睛的笔
朱汝珍重修的“前后记”
拉长了历史的余味
墨痕压不住三重飞檐翘角
正如时间削不瘦韶关人的风采
风采依旧
作者:谢锦良
风采楼
余靖的故事
从北宋一直讲到今天
三月明媚的阳光
让风采广场
充满温暖
楼下人群熙熙攘攘
檐角上的鸽子
留连忘返
风采楼犹如一本书
摆放在天地之间
在韶关可以尽情阅览
风采楼
作者:曾诚
飞檐隐进苍茫暮色
三江六岸的灯火次第点亮
朱漆门柱间流淌着的北宋风骨
一砖一石,镌刻铮铮谏言
九百多年前的风采在月光下舒展筋骨
像身边这条永不干涸的江流
荏苒岁月里,商旅的马蹄声
早已沉淀为浈武两江的晶莹沙砾
楼顶的铜铃,仍在风中
高声诵读着奕奕生辉的奏章
当东方泛白的晨曦擦亮楼匾
斗拱间的星辰便悄然隐退
唯有昨夜凝结的檐角露珠
依然折射着千年熠熠的清光
万家灯火中的飞檐,像一支悬停的笔
蘸着汩汩流淌的北江之水
在新时代硕大的宣纸上
浓墨重彩地写下“风采”二字
一笔一画,皆渗入“善美韶关”的血脉
风采楼,古韵韶关的时光印记
作者:谭灯才
在浈江的波光里,风采楼静静伫立
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默数悠悠岁月的涟漪
哭过乱世的兵燹笑
过繁华的盛世
楼阁高耸,触摸蔚蓝的天空
与云朵悄悄耳语
诉说着古往今来的传奇
飞檐翘角,宛若凤凰展翅
向着粤北大地深情告白
承载着韶关的历史与记忆
楼前的古树,枝叶摩挲低语
讲述着北宋名臣余靖的豪情与壮志
他的风骨,融入楼的每寸肌理
那刚正的谏言,穿越千年的烟雨
在楼的砖石间,回荡着时光的跫音
春去秋来,风采楼西望武水,东临浈江
凝视着贩夫走卒、文人墨客的足迹
在喧嚣中宁静,在变迁中坚毅
七律·风采楼
作者:涂飞舟
浈江东畔峙孤楼,千载云烟说旧游。
画栋空随星影没,旌旗已共浪声收。
谋猷帝右沧桑几,茅笔碑前岁月留。
独立苍茫谁省识,寒潮终古送行邮。
临江仙·风采楼(徐昌图体)
作者:解国栋
砥柱中流横浈武,烟痕漫溯千年。
白沙椽笔刻苍坚。帝台谋已竭,朝阙影犹翩。
邮封定格沧桑处,长偕石像巍然。
三风独抱立人寰。梦随双塔起,心共一江旋。
风采楼
作者:阿君
一座四根柱子
挚起的楼
不多不少,就是四根
礼、仁、廉、耻
这样,你就能读懂
门楼石匾镌刻的“风采”
如此,你就会喜欢
楼下来来往往出
租车顶的广告词
善美韶关欢迎您
风采楼
作者:张帮进
他
有棱有角
也存内敛气韵
以文士姿态永久站立
不卑躬,也不睨睥
无须霓光装饰,自带华彩
沉默观察着每颗沙子
在洪流中挤来、涌去
沙粒会折射光线
串串连连
星星点点
给了人生夜空慰藉
惟他倔强直腰前望
还肩担风度、风烈的重
如标杆
立在粤人心中
如火炬照亮了每个迷途
把风采楼写进校本教材
作者:钟启福
风采实验学校的“风采”
来自韶城地标风采楼
把它写进校本教材
朗朗书声如晨钟暮鼓
多少个清晨与日暮
走近风采楼
每一次读余靖,念余靖
都像有一滴雨
从北宋的天空缓缓落下来
落在掌心的温润胜似春雨
浈江、武水流走的是岁月
“更加风采动朝端”
和“海上生明月”一样
沉淀在亘古如诗的山水中
又是一堂开学课
我引领学生登临风采楼,领略
烟雨中
从历史走来的古雅
走进新时代的真善美
呆萌的灵犀
作者:陈雪兰
我用广角长镜
亲近韶城上的风采楼
西望武水东临浈江
一下将我空洞的眼睛拔亮
彻夜读史
读古老的飞檐
读现代的华灯
将我呆萌的灵犀点亮
读北宋的天空
读名臣余靖的三重风采
文学勤政 廉洁
样样都将我朽木的思想嘹亮
如今金光加持的风采楼城
依旧迎朝霞送黄昏
日复着一日的繁华
年复着一年的雨顺
七律·风采楼吟
作者:铁君
墨魄穿云篆玉霄,银钩淬月刻琼瑶。
凤翎破雾三重宇,龙脊裁霞廿仞绡。
青简浮光窥古郡,苍苔饮露证今韶。
风采漫卷千秋碧,盛世春雷醒斗杓。
我从风采楼下过
作者:成月秀
我从风采楼下过
如一尾游鱼溯溪而行
穿行的风飒飒
浈武之水滔滔涤荡
千百年的风骨凛然
在余靖塑像前三米处仰望
他身后的《武溪集》厚重
我翻不动
许多的人从风采楼下过
像许多的游鱼溯溪而行
下一站“韶阳楼”,敬请关注!
【来源于2025年04月01日“风度荟萃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