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一生襟抱未尝开
文/郝加献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生命运着实悲催。
终生深陷于当时惨烈的牛李党争,随着双方的失势与得势而沉浮。
令狐楚隶属牛党,李商隐的恩师,亲自教授他作骈文,临终前的《遗表》,亦交由他撰写而非自己的儿子。这篇身为封疆大吏向皇帝的陈词,是他在节度使任上的最后公务。
边疆大吏王茂元为李党,极为赏识李商隐,并将女儿王晏娱许配于他,做了他的老泰山。
在党争夹缝中苦苦挣扎的诗人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在恩主家与岳父家的对立关系中,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他触犯了当时官场上最为忌讳的潜规则——站队,注定了他一生坎坷,直至潦倒离世。
他的朋友崔珏理解他: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
恩师一家的冷漠,世人的毁谤,仕途的孤立无援,这些沉重且难以言说的叹息,遍布充斥于诗人的字里行间。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公元848年之秋,仕途舛逆的诗人,渴盼获得令狐绹的襄助提携,竟遭拒绝。
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返,行抵夔峡,闻蝉鸣之声,遂以高栖难饱、费声鸣叫却无人能解、纯属徒劳的蝉自喻。
蝉栖于高枝之上,难以果腹,虽悲鸣怨恨,却徒费精神。五更过后,稀疏之鸣几近断绝,可是绿树却静立依旧,毫不动情。
自身是一介微末之官,行踪飘泊不定,家园难返,已经荒芜,野草蔓生。诗人感谢蝉的鸣叫,能够使自己警醒,原来我们相同,家徒四壁,固守清贫。
他的“一根筋”,让他沦为幕僚,终生贫寒,却留得清誉,为后世所崇仰。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813年,在获嘉县县衙,一个小孩呱呱落地,父亲李嗣寄予厚望,给他取名“商隐”,字义山。
秦末汉初之际,隐于商山的四位高士,被称为“商山四皓”,四人后来因张良举荐,出山辅佐汉高祖的太子,稳固了储位。
李嗣期望儿子如四皓一般伺机而出,成为帝王之佐。
而李商隐确实是胸怀凌云壮志。
安定城,即泾州,位处今甘肃省泾川县北,是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王茂元曾拜泾原节度使,李商隐入幕府为僚。
这一年,李商隐继进士及第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时,遭受排斥,不幸落榜,满怀失意再度返回泾原。 春风轻拂,杨柳婆娑,诗人登临安定城楼,纵目远眺,心间顿生哀国忧时和自伤身世的无尽感慨,挥笔写下一首《安定城楼》遣怀。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高大绵亘的城墙上,城楼高耸百尺。绿杨林子之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卓异的贾谊徒然涕零,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远游。
李商隐向那些因忌才而造谣中伤他的人说,我心恒存一叶扁舟,欲飘然于江湖之上,但那需待我成就一番功业,为大唐中兴耗尽心血,熬白头发之后。尔等万分眷恋的权位,在我看来不过是腐鼠滋味罢了。
诗人的心在庙堂之高,纵是他日乘舟归隐,亦乃功成名就之时。
然而,命运似乎未曾垂青这位惊世奇才。他10岁丧父,多年科考屡屡名落孙山,牛李党争又让他沦为牺牲品,漂泊流离,辗转出入幕府为僚,穷愁终身,一生的境遇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自己吟诵着唐将郭振的《宝剑篇》,心境黯然。一生漂泊流离,几近穷困愁苦。黄叶业已衰枯,仍遭风吹雨打,青楼权贵犹自轻歌曼舞、丝竹管弦。
新交朋友遭遇世俗攻讦诽谤,故旧老友因重重阻隔而故作疏离。本已决意不再饮酒,却借新丰美酒来消弭愁绪、排遣烦闷,哪管它价值十千还是八千。
风雨飘摇中的李商隐以酒浇愁,以诗自遣,徒然消磨着岁月。
【作者简介】郝加献,1962年出生,北京密云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2022年2月录入百度百科。
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历史文化散文分别荣获鲁迅文学杯、茅盾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一等奖。
曾出版《我读毛泽东诗词》《玉女之殇》《中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