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兰州:论马学林组诗中的城市精神图谱
撰文/赵建仁
一一《中国葡萄酒》杂志社
驻宁夏首席记者
2025年4月1日
在当代诗词创作的版图上,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作构筑起一座立体的艺术丰碑。这组创作于2025年4月1日的诗词,以张保和艺术创作为经,以兰州城市精神为纬,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交响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诗人通过对快板艺术的解构与重构,在传统诗词的肌理中注入了鲜活的市井气息,让兰州这座黄河之城在平仄的韵律中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
一、声音的雕塑
1.艺术形态的跨界转译。在"金城快板久知名"的平仄起伏中,马学林创造性地将曲艺的节奏基因植入古典诗词。七律《赞中国著名笑星张保和作品夸兰州》中,"舌粲莲花惊四座"的声腔模拟,与"鼓震黄河日影垂"的视觉冲击形成通感交响。诗人以"板响金城动"的拟声技法,在五律的严谨框架里重构了快板的韵律空间,使"锵鸣星斗翩"的舞台表演转化为文字的舞蹈。
2.这种艺术转译在《鹧鸪天》中达到高潮。"筏追白塔千山岭,鼓震黄河万里涛"的工整对仗,既保留了说唱艺术的即兴张力,又赋予其山水长卷般的史诗气度。诗人巧妙运用"抖落""抻开"等动词,将牛肉面的制作过程与艺术创作并置,在"笑煮春风醉碧霄"的意象中,完成物质与精神的诗意转化。
3.词牌选择彰显着诗人的深思熟虑。《天仙子》的跳脱节奏暗合快板的明快,《山花子》的婉约底色反衬市井的热烈,《翻香令》的悠长余韵呼应黄河的绵延。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同构,使传统词牌焕发出当代艺术的光泽。
二、味觉的史诗:
1.城市记忆的感官书写。"根深牛肉千丝面"不仅是味觉的狂欢,更是文化基因的解码。在七律的颈联中,诗人将兰州拉面的物理形态升华为精神图腾,"千丝连巷陌"的空间叙事,构建起城市肌理的微观图谱。这种以食物为原点的创作策略,在"抻开笑煮夜光酡"的魔幻意象中达到极致,使日常饮食升华为照亮夜空的文明之光。
2.黄河水在组诗中既是物质载体又是文化隐喻。"九曲绕云泉"的地理特征被转化为"筏载韵"的艺术航程,"浪水尽涛涡"的物理运动升华为"醉吟哦"的精神漩涡。诗人以"三十里桃香锦绣"的嗅觉记忆,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使黄河成为流淌着集体记忆的文化血脉。
3.这种感官书写策略在《翻香令》中臻于化境。"面舞绸"的视觉奇观与"震响醉神州"的听觉震撼交织,"妙诗连赋闪光钩"的触觉想象与"沸香瓯"的味觉体验共鸣,构建起五感通联的城市印象派画卷。
三、时空的褶皱
1.历史与当下的镜像对话。组诗中反复出现的白塔山与黄河构成了时空坐标的纵轴。"筏凌白塔涛声伴"的现实场景,与"鼓喧丝路霜"的历史回响形成时空折叠。在"张门绝艺树丰碑"的当代叙事里,"丝路霜"的意象如同时光琥珀,封存着文明对话的历史记忆。这种时空并置在"妙语连珠夸故里"中得到升华,使艺术创作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2.对军旅艺术家身份的着墨,暗含着更深层的文化隐喻。"荣立二等功"的辉煌与"德艺双馨"的追求,在"春风佐饭香"的日常诗意中达成和解。这种军民融合的叙事策略,使组诗既保持主旋律的庄重,又充满人间烟火的温度,在"乡音一出寄升平"的愿景中,完成对艺术功能的价值重构。
3.数字时间的设定颇具深意2025年这个未来时间节点的选择,使组诗具有了预言性质。"异军突起倍受关注"的民谣说唱,在诗词的古典形式中孕育着未来的艺术基因,这种时空错位的创作实验,恰恰印证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结语;在这十首诗词构建的艺术迷宫中,马学林完成了一次大胆的语言实验。他让快板的节奏在律诗的平仄中重生,使牛肉面的香气在词牌的格律中弥漫,将黄河的涛声化作平水韵的余响。这种创作实践不仅是对张保和艺术生涯的诗意礼赞,更是对兰州城市精神的深度解码。当"乡音佐语酿新谣"的最后一个韵脚落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肖像,更是一个城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涅槃。这组诗词如同文化基因的双螺旋,在古典形式与当代内容的缠绕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兰州史诗。
作者:赵建仁,宁夏大学毕业,《中国葡萄酒杂志社》驻宁夏首席记者;《中国记录》通讯社副社长兼《中国记录》增主编;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副主席兼宁夏代表处主任;宁夏社会活动家,策划家。
2025年4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