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诗词共谱金城绝唱:论马学林笔下的张保和艺术世界撰文/马彦
2025年4月1日
在当代文艺创作的星空中,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西北重镇,始终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赞中国著名笑星张保和作品夸兰州》为轴心,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曲艺与现代审美的艺术桥梁。这组创作于2025年春日的诗词作品,以张保和艺术人生为经,以兰州城市精神为纬,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格律框架中,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卷。诗人在恪守古典诗词形式美的同时,以现代思维解构重组传统意象,让快板声、黄河浪、牛肉面的香气在平仄韵律间流淌,成就了当代诗词创作中罕见的主题集群式表达。
一、传统与创新的艺术对话
1.在《七律·平水韵》中,"曲坛快板久知名,艺苑星辉耀古城"两句,既是对张保和艺术地位的客观评价,也暗含对曲艺传承的深层思考。诗人选用"久"与"耀"这对时间维度上的反差词,巧妙揭示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的辩证关系。这种时间张力在"白塔山前飞笑貌,黄河岸上荡欢声"中达到高潮,历史建筑与自然景观在笑声中打破时空界限,形成跨越千年的艺术共振。
2. 五律体《下平声·一先韵》以"板响金城动"起势,将快板这种传统曲艺形式提升到城市精神象征的高度。"情随白塔悬"的"悬"字堪称诗眼,既描绘白塔山凌空之势,又暗喻艺术情感的超脱升华。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九曲绕云泉"的意象中臻于化境,黄河九曲的自然形态与艺术创作的回环往复形成精妙互文。
3.词作《鹧鸪天》中"筏追白塔千山岭,鼓震黄河万里涛"的对仗,突破传统山水诗的抒情范式。羊皮筏子与白塔山的空间位移,军鼓声浪与黄河波涛的声学共振,构建出三维立体的艺术场景。这种跨媒介的艺术通感,正是对张保和"民谣说唱"创新实践的诗意呼应。
二、城市记忆的诗意重构
1. "根深牛肉千丝面"(七律)与"抻开牛肉面"(五律)的反复吟咏,将兰州牛肉面升华为文化图腾。诗人以"千丝面"对应"万种情",用食物的物理形态隐喻情感的复杂维度。这种日常物象的诗化处理,在"抖落笑声汤"(五律)中达到极致,将笑声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汤汁,创造出现代诗学中的通感奇迹。
2.黄河意象的多重变奏堪称这组诗词的华彩乐章。从"黄河岸上荡欢声"的视听交响,到"黄河翻笑貌"(五绝)的拟人化处理,再到"黄河浪水尽涛涡"(七绝)的流体美学,诗人不断刷新对母亲河的认知维度。特别是"筏渡中山月"(五律)将铁桥、羊皮筏、明月等元素熔铸为时空胶囊,封存着兰州的城市记忆。
3.对金城夜景的描绘展现印象派笔法:"板音清婉月临楼"(翻香令)中,快板声与月光产生光学衍射般的艺术效果;"妙诗连赋闪光钩"以现代光电意象重构古典意境,月光如钩既勾连古今,又照亮艺术前路。这种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化,恰是张保和艺术创新的诗意写照。
三、军旅气质的诗学转化
1. "二等功"与"三等功"的军旅印记,在诗词中转化为"鼓震丝路霜"(五律)的铿锵节奏。诗人将军功章的物质形态升华为艺术创作的精神能量,"丝路霜"既指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又隐喻艺术探索的艰难历程。这种双重编码的修辞策略,使军旅记忆获得诗学新生。
2. "张门绝技燃薪火"(鹧鸪天)与"张派奇功沸陇先"(天仙子),通过门派传承的隐喻建构艺术谱系。诗人有意使用"燃""沸"等动态动词,将军旅文化中薪火相传的精神,转化为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这种转化在"笑煮春风醉碧霄"(鹧鸪天)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将烹饪技艺升华为艺术创造的终极隐喻。
3.对"德艺双馨"的诠释突破道德说教框架,在"春风佐饭香"(五律)中实现美学转化。诗人将艺术家品德比作春风,将艺术作品喻为美食,道德追求与审美体验在饮食隐喻中达成完美统一。这种生活化的诗意表达,正是对张保和"艺术源于生活"理念的最佳注解。
结语: 这组跨越诗、词多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在古典格律的镣铐中舞出当代艺术的自由之姿。马学林以张保和艺术人生为镜,照见兰州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在黄河涛声与快板节奏的和鸣中,奏响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协奏。当"三十里桃香锦绣"(山花子)的意象最终升华为文化自信的芬芳,我们得以窥见:真正的艺术创新,永远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的敏锐把握。这十首诗词构成的星系,不仅照亮了张保和的艺术轨迹,更为西北文化的当代转型提供了珍贵的诗学样本。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4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