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 廷 和 院 长
文/于献龙
无论领导还是同事,大家都称呼他“廷和“。我以此文也称他为廷和老吧。
他全名李廷和,1948年9月受中共东北局委派,任接收长春市南关区工作组组长,率15位同志,骑着马夸着枪从哈尔宾耒到长春市。
曾任中共長春市委文教部副处长、处长,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长春教育学院院长,吉林省炎皇国学书院院长等职。
1960年三月他被派到市教育高任副局长,同年8月我从长春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教育局工作,在廷和老领导下工作六年。迋和老兴办炎皇国家书院,将我找过去任副院长。
1998年市里成立汉俳学会,廷和老任名誉会长,我任副会长。他一直是我的老领导。交往紧密,感情深厚。
50多年来,他的名字和业绩象星光一样闪耀。他的为人、求知、人缘、追求令我仰慕、敬佩。
文化祝寿,编辑《山高水长》
2019年春节过后,我收到市教育局党委原副书记陈宝庆同志寄来的信,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廷和老八十岁生日,几位老同志提议搞一次庆典。
廷和老说:“老同事、老朋友现在已七八十岁了,有的身体还不好,谁来还要带礼品,这对大家是个负担,不来参加也不好,故建议还是不搞聚餐为好。”宝庆书记表示赞同,他提议让大家写点有纪念意义的文字,编册文集留作纪念。
我看后感慨颇多,对一位健在的八十岁、参加工作整六十五周年的老革命来说,就是树树碑,立立传,也未偿不可,是无可挑剔的,并不有失传统,何况这是大家自觉、自愿、自发的文学活动。于是我决心参与这项颇有新意的活动。
我考虑:一是廷和老是一位1946年10月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对长春教育是公认的有功之臣,他从教60余年,可以说功劳是很大的。二是廷和老一向遇事想到别人,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操,是个大好人呀。季羡林先生说:“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想他人比想自己多一点。”何况廷和老想他人比想自己不是多一点,而是多很多。三是廷和老一向具有创新精神。
现在老人过生日,办寿宴已是常事,吃点喝点,收点礼钱已成惯例。不搞庆典,编一册颇有意义专集,这是“祝寿文化”,是一种革新。把物质庆典变成精神庆典,不摆酒宴,不收礼,以文字表达祝寿情谊,以文会友,以文乐友,以文励友,其意义更大。同时,通过廷和老的业绩,对了解长春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编纂长春教育史志也是有帮助的。四是廷和老的朋友多,特别是文人圈里,大家喜欢用文字表达对廷和老的友情,因为社会各界了解他的人太多了,而且人缘好,祝寿集是能够编成的,搞好了会成为一部文学作品作为财富,作为资料,留给后人。
因此,我立刻给宝庆书记打电话,表示我愿为此贡献最大力量。宝庆书记让我当主编。我分别给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张春先,市民革原副主委、著名书法家、诗人张健身,市保密局原局长、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市汉俳学会副会长韩立朝,市人大原副秘书长、市汉俳学会副会长邹明德,市教育局原局长、全国模范教师刘靖慧,市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市电视台原台长、市汉俳学会副会长毕可信,市外贸局原副局长魏永春,市教育局原副局长王殿武,长春教育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王兆武等迋和老的老友打电话,说明为廷和老编写祝寿集的用意,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很快他们都撰写了稿子。
长春教育学院还以组织的名义写了报告文学式的长文,加上宝庆书记致同志的信,很快就集诗文稿逾百篇,作者多达数十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四十余人,有些是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理论家和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文章写得更是生动感人。仅用时一个半月,书稿即排340版。
他我们搞这项活动,出人意料的是,在向市委原副书记邢志同老、原市委常委陆景林老部长和于福今老副市长汇报后,得到他们大力支持,并亲自挥毫泼墨;市教育局王树彬、李敏二位局长也表示赞同,还亲笔撰写文稿,使廷和老及我们几位策划者深受感动。
细读老同志们的诗文和与廷和老半个多世纪相处我感到他既是我的领导,同时也是我敬慕的兄长、朋友。说起话特投心。他对组织金子般之忠心,对事业雷锋般之执著,对知识蜜蜂般之勤奋,对财色包拯般之清正,对上级魏征般之直率,对下属夏天般之温暖,对父母古舜般之孝顺,对朋友马恩般之真情,对儿孙孔孟般之慈爱,在我的心扉中烙上了永不磨灭的印迹。
他是一位人品高尚、忠恕厚德、才思过人、追异求新的我们党优秀干部。他名冠杏坛,德荫后人。
廷和老是创造性工作的教育家
廷和老在教育战线耕耘了60余年,在半工半读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方面,锐意开拓,为长春市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市人大已故原副主任、诗人杨迪歌颂创新者为“首开破土型”。市委原副书记、理论家邢志写创新理论论文,标题是“创新就是'0+1’”。廷和老的60年,就是开破土犁的60年,就是“0+1”的60年,在教育战线上勇于做先人和别人没有做的事。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在研究教育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怎样才使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发挥他们的才智。
这是教育如何把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方针中国化的现实问题。他认为初中毕业生还不是知识青年,刚满16周岁,而是应该继续读书的少年,就是高中学校也要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使不能升大学的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为就业创造条件。
在教育局任副局长期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上。时逢贯彻刘少奇同志关于“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指示,他领导有关工作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提出贯彻刘少奇同志指示精神行动方案,向刘育新局长汇报后,经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由廷和老主管这方面工作,于是“城来社去,社来社去”的5所半耕半读高中在长春大地上破土而出。
5所半工半读的工读高中破土而出;十一高中与一汽厂校挂勾的综合高中破土而出;招收高中毕业生的长白山劳动大学破土而出;招收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农安耕读大学破土而出。
这种创举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人民日报》就长春经验发表社论,特别是对兴办30余所半工半读民营初中,第一个普及城市初中教育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
实践证明,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有人说这个经验,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中是有借鉴意义的,我看此话颇有道理。
在担任长春教育学院院长期间,廷和老对学院建设提出了独到的理念。他提出:“把教育学院建成教学丶教研、科研三结合的师培和干训基地。把师培和干训结合起来,把一般的师培和培养学科专家结合起来,把培养干部和培养专家型校长结合起来。我们要做老师教育的领跑者,要把教育学院发展成为长春地区教育教学研究的中心。”并提出要按以下四句话,即特色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环境美校办成名校,使教育学院蓬勃发展,走在了全国兄弟学院的前列。
廷和老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颇丰的学者、实践家
50余年来,他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边写作,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层面撰写学术论文 70余篇,专著两部,编著7部,其中《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一书,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理论奠基意义。
25年前出版的《试论职业技术教育问题》一书,许多观点、对策、建议已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他的长篇论文《新中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方针和途径》在日本香川大学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日本政府还将此纳入《中国关系论》一书中。《教育院校概论》阐述新时期成人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为成人教育指出了发展方向。作为一位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他的理性思维令人赞佩。
1992年,由于他丰硕的科研成果,省里将研究员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他的业绩被编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名人录》和《世界名录》等辞书中。
廷和老是党的德高望重的领导干部
廷和老参加革命后,特别经过东北局党校历练,他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说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每天都要学习一两个小时,边学边写,近耄耋之年仍手不释卷。
一位学者计算,一个人一天学习一小时,从16岁到70岁,可以学习2万个小时左右,如果每小时看10页书,那就可以读20万页书,其厚度是68套《马克思全集》(四本),堆起来有两层楼那么高。廷和老读书要大大超过这个量。他之所以报告不用稿,发言有新意,工作有点子,文章、诗词珠玑连连,是因为读书积累了知识,造就了智慧,真是“读书使人充实,深思使人深刻”。
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长春这块教育园地上育苗、耕耘、浇灌了60余个春秋,虽然他的职务不高,学历较浅,但他把自己的年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春城教育事业。
他远离守成思维、求同思维,他秉付的是求异思维、逆向思维。60年代,他在半工半读、职业教育上开破土犁。80年代,在教育学院这个平台上,树起创新成人教育的旗帜。90年代,而且在离休之后,创办炎黄国学书院,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作贡献。
在他身上展现着共产党人的朝气,焕发着蓬勃奋斗、力争上游的精神和活力。有的同志说,与廷和老相处,总会被他的热情所感染,增添做好工作的干劲。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民公仆。下乡不是坐公共汽车就是坐火车,到长白山劳动大学搞调研,坐的是颠簸摇晃的森林小火车。到镇里住的是普通小旅店,常常身上爬上了虱子。吃的是学生或教师食堂,按照标准交钱交粮票。
三年困难时期,与师生一起吃代食品,常受便秘之苦。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融入他的心里,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意见使他的见解有的放矢。廷和老十分关心他的下属,对不公之事敢鸣不平,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给予温暖,给予帮助。在他领导下的同志家庭生活出现困难,他总是帮助解决。
年轻同志结婚他总是到现埸表示祝贺,老同志病逝他总是到现场送行。到了耄耋之年,有人求助,他都伸出援助之手。许多人说他是助人为乐的大善人。
廷和老是深切感悟人生的诗人
“警句通篇挟腐臭,佳韵连章颂祥和”,这是著名诗人、书法家张健身先生赞佩他《老之说》诗集的诗句。迋和老离休之后,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集中精力学诗写诗,先后出版了《我之说》、《老之说》、《晚睛絮说》等多部诗集。
在《吉林日報》、《长春日報》、《长春老年书画報》、《汉俳诗刊》上发表了上百首激情高昂的诗词,被推举为长春汉俳学会名誉会长。
著名诗人原市委组织部部长陆景林先生在为廷和老诗集所写的序言中说:“老年人解甲归田后,有的百无聊赖,有的留恋在麻将桌,有的与酒为伴,消磨时光,像廷和这样的闻鸡起舞,为文为诗,陶冶情操,自得其乐,把自己的所得记录下来,做为财富留给子孙,这比留下万贯家产宝贵得多”。迋和老写的诗篇都是发自肺腑,真情实感,通俗明了,浅中有雅,观点寓于其中,仔细品味,从浅显中能悟出蕴含的深刻哲理。廷和老写的诗富有民歌风味。如《吉林日报》副刊发表他写的《忆故乡》就像民歌:“滦河水,渤海边,秀水灌良田。夕烟袅袅入云端,桃李香满园。大中原,天外天,港泊五洲船。仙桃越洋名世界,故居位村前。”景林同志评价说,廷和老这首诗可以谱曲吟唱。
作者:于献龙(笔名大孤山翁)
写于2025年4月1日

【于献龙简介:1939年11月生。研究员,曾任长春社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长春市社科联驻会副主席、党组书记。
退休后从事散文、诗歌创作。
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理事、吉林省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长春市新诗学会顾问、长春汉俳学会副会长。
出版散文集3部、理论文集3部、诗集7部。
现住址:长春市朝阳区白山胡同72-2号
电话:158-4306-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