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宋》
作者:田野
朗诵:罗兰
社渚镇,盘踞于江苏省西南边陲,与安徽郎溪隔界相望。祖母的娘家在郎溪下吴村,那青瓦白墙的老宅与溧阳前宋仅一水之隔——每当记忆溯流而上,祖母的针线筐里总会抖落出前宋的碎片。这座以"宋"为名的古村落,在吴越文化的血脉中生长了千年,春秋烽火曾在此淬炼出青铜的纹路,而祖母的姓氏"吴",恰似一枚镌刻着民国往事的印章。她生于郎溪望族,曾外祖父膝下十一子女中,两位黄埔军校毕业的舅外公随南渡烟云飘零台湾,从此乡愁成了他们衣袋里永远潮湿的盐。
宋朝的风骨在江南水土中从未褪色。无论是苏轼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还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都如基因般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中。我在杭州寓居时,南宋临安的瓦肆勾栏仿佛仍在街巷深处回响:茶肆飘出的龙井香与运河船工的号子,织就了城市与湖山共生的经纬。正如我在《谁说人生不杭州》一文中所述,这座城的湖光山色不仅孕育着诗意,更滋养着千年未改的开放襟怀。而溧阳,恰似临安的镜像——当苏皖交界的社渚山水遇见吴语呢喃,便有了"美音溧阳"的佳话。
故乡的记忆总与鲁迅笔下的闰土叠影重重。今年在京发表的《贵生》一文,让许多读者想起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少年。我与贵生虽非主仆,却有着比儿时玩伴更深的羁绊:1990年代我在上海建设系统工作之余回乡初遇时,他是金山水泥厂里目光灼灼的青年,我是被称作"谈总"的技术员。四十年白云苍狗,我成了故乡人口中模糊的"文化旅人",而他以草蛇灰线般的韧劲,将一座灰扑扑的水泥厂淬炼成民营五百强的金峰控股。那些共同见证的岁月里,"谈总"与"贵生"的称呼始终未变,就像他办公室墙上"绿水青山"的题字,在立窑改旋窑的轰鸣声中愈发清晰。

漫步前宋水库,看白鹭掠过粼粼波光,忽觉孔子的山水之喻在此有了新解。社渚的山水既非仁者乐山的孤高,亦非智者乐水的机变,而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的和鸣:苏轼疏浚西湖的竹笼石堤,化作今日环保工艺中的分子筛;黄国平钱塘江畔的工业理想,在贵生手中演变为新质生产力的诗行。当晨曦漫过金峰集团硖石矿区的复绿边坡,我仿佛看见临安城的南宋瓦当与溧阳的现代厂房,正在同一轮红日下折射光华。



田野:原名谈德彬,江苏溧阳人,居住和工作在上海;是一位行走的知识分子,自由作家;他为人民代言,是一位永远根植于人民的孺子牛。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都市头条【夜听罗兰】。录音并制作多部诗集,录制发布朗诵作品近万首。
罗兰之声原始ID: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