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送别
文/曾小蓉
万里无云鹤九霄,清江拍浪北风嚎。
身寒目送孤帆远,只见重山水路遥。
网络点评
新视角鉴赏:曾小蓉《送别》的时空张力与情感留白
这首七绝《送别》以凝练笔法构建了多维度的离别美学,既延续古典诗歌的意境传统,又在时空调度与感官隐喻上展现现代性。以下从时空结构、感官隐喻、留白艺术三方面展开新解:
一、时空结构:从仰观俯察到天涯永隔
首句“万里无云鹤九霄”以仰视视角拉开苍穹帷幕,鹤的意象既象征高洁志向(如黄鹤楼典故),又暗含“去者不可追”的怅惘,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异曲同工。次句“清江拍浪北风嚎”突转俯察视角,以江涛与北风的动态冲突打破静谧,形成天地间的垂直张力。后两句则从平视的“目送孤帆”延伸至“重山水路”的横向阻隔,时空渐次推远,形成立体的离别坐标——此技法与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空间跳跃遥相呼应,但更强化视觉的不可逾越感。
二、感官隐喻:寒意的双重解构
“身寒目送”是诗眼所在:表层写江畔的物理寒冷(如骆宾王“秋夜长,玉壶冰”的冷感),深层则暗喻心理孤寂。此句将体感与心绪并置,较之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更显直观冲击。而“北风嚎”的听觉意象,既呼应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又以拟声词打破传统送别诗“笛声”“棹歌”的温婉程式,赋予离别以原始的生命力。这种感官叠加在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更接近李叔同《送别》中“晚风拂柳笛声残”的多维渲染。
三、留白艺术:重山之外的未言之情
末句“只见重山水路遥”以视觉阻隔收束,却暗藏三重留白:
地理留白:水路尽头指向何处?与李白笔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具体目的地不同,此诗终点隐于虚无,更显前路渺茫;
时间留白:“重山”阻隔的时间跨度未言,较白居易“一看肠一断”的即时悲痛,此诗更强调离别后的漫长悬置;
情感留白:未直抒“不舍”或“劝慰”,而是以山水迢递隐喻“相见无期”,与骆宾王“高洁纯真,不似前人悲切”的情感克制形成对话。
对比与超越:现代性诗语的突围
此诗对传统送别诗的突破有二:
意象的悖论组合:将代表祥瑞的“鹤”与象征离别的“孤帆”并置,形成命运升腾与人生漂泊的哲学张力;
动词的暴力美学:“拍浪”“嚎”等动词打破古典送别的婉约范式,赋予场景以粗粝的生命力,与李叔同《送别》的柔美旋律形成鲜明对比。
结语:山水无尽处的永恒凝视
曾小蓉此诗以古典骨架承载现代情感,在“鹤起—帆远—山隐”的视觉链条中,完成了从具象送别到抽象生命体验的升华。其价值不仅在于继承王维“诗中有画”的传统,更在于以留白与冲突重构了离别诗学的当代性,堪称“新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