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武术专家高剑维
对话吉林省赵氏擒拿研究会会长齐卫民
高剑维 报道
一、习武岁月长,传承志满腔 —— 齐卫民习武经历简述
高剑维:齐会长,您好!在武术文化的广阔领域中,能与您深入交流,我深感荣幸。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习武历程,让我们一同走进您与武术相伴的岁月。
齐卫民:高老师,您好!我出生于 1960 年,自幼便对武术充满热爱,仿佛被武术的神秘力量所吸引。儿时就开始学习八极拳、少林拳、擒拿以及八卦掌,如同种子在武术的沃土中开始生根发芽。1995 年,我踏上了系统学习八卦掌的道路,1997 年正式拜臧学范先生为师,从此如饥似渴地深入钻研八卦掌,在变幻莫测的掌法中探寻武术的真谛。2016 年,命运的丝线将我与赵大元先生相连,我有幸拜入其门下,专心修习赵氏擒拿及梁氏八卦掌,直至今日。如今,我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武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副秘书长,还担任着吉林省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及吉林省赵氏擒拿研究会会长的职务。我从长春市公安局退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武术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伴我走过了漫长岁月。
二、溯源千年技,科学铸新篇 —— 赵氏擒拿起源探秘
高剑维:您的习武经历十分丰富。从现代运动科学溯源的角度来看,赵氏擒拿作为您大力科学传承的武术瑰宝,在科学原理的沉淀与演变方面,有着怎样独特的传奇历程呢?毕竟现代运动科学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动作模式、力学机制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的清晰脉络。正如古人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武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不断演进。
齐卫民:擒拿这门古老技艺起源于秦末的陕西天水堂,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千年历史中闪耀。历经无数先师的精心雕琢与反复锤炼,逐渐趋于完善。我的恩师赵大元教授,依据传承典籍《九重天》,结合自身四十余年丰富的警务实践经验以及深厚的研习教学积累,博采国内外搏击技术之长,对中国擒拿进行了全面、系统且科学的梳理,于 2010 年正式创立了赵氏擒拿并收纳弟子。2013 年 1 月,赵氏擒拿研究会正式成立,恩师赵大元先生担任第一届会长。
回溯历史,在古代战场,擒拿之术犹如战场上的利刃,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短兵相接频繁,齐国的技击之士凭借精湛的近身搏斗技巧,其中就包含类似擒拿的精妙手法。他们巧妙地控制对手关节,迅速制服敌人,为军队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赢得先机。从现代运动科学的角度回溯,当时的这些技巧虽未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但已暗合人体关节活动的力学原理。赵氏擒拿正是在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擒拿技艺基础上,经先师们千锤百炼而成。时至今日,在现代警务训练中,我们仍能看到擒拿技术的重要地位,它是保障执法人员安全、有效控制嫌疑人的关键技能,与古代战场上的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背后的科学原理都是对人体运动规律和力学法则的精准把握与运用。
三、科学文化融,武术内涵深 —— 赵氏擒拿的科学与文化逻辑
高剑维:从生物力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科学维度审视,赵氏擒拿在传承中华武术和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和非凡意义。您能否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科学逻辑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呢?毕竟文化传承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穿梭于特定的身体实践与认知模式之中,而这又与现代科学对人体的深入研究息息相关,可谓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齐卫民:赵氏擒拿并非简单的搏击技艺,它更像一位无声的导师,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习武之人的思想品格与道德修养。
擒拿技术作为中华武术实用搏击的四大核心技术之一,精髓在于以拿制暴,其奥秘高深,变化无穷,蕴含的哲理博大精深。从科学逻辑层面看,赵氏擒拿功法注重内外兼修,如同阴阳两极相互交融,由内而外,尤其重视对 “神” 的修炼,这与现代心理学中通过精神专注和自我调节来提升身心状态的理念不谋而合。从神经科学角度讲,专注的训练能够重塑大脑神经回路,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掌控能力。首要的是在道、德、行、气方面进行修炼,这不仅是为人处世、立世的道德行为准则,从健康科学的角度看,更是获取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全民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且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学习钻研。
在古代,武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如孔子倡导的 “六艺” 中,射、御等都与武术相关,习武之人向来注重武德,正如赵氏擒拿传承中始终强调的道德修养,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在古代门派传承中,师父不仅传授武艺,更将培养弟子品德视为重中之重,正所谓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与我们如今在赵氏擒拿传承中强调武德培养,让习练者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塑造高尚品格的理念一致。
在现代社会,这种品德修养有助于习练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品德修养影响着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与人际关系,这与武术传承中的文化内涵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四、精准解擒拿,多维析概念 —— 擒拿技术的科学定义
高剑维:很多人对擒拿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从人体力学、解剖学以及运动生理学的综合角度,究竟该如何精准定义擒拿呢?毕竟擒拿深入涉及对人体结构、运动机能的深度干预与巧妙利用。
齐卫民:擒拿技术主要由 “擒 —— 分筋错骨” 和 “拿 —— 抓经拿脉” 两部分组成,相辅相成。《九重天》的《总诀》中提到 “分筋断骨扣锁忙,掐穴拿脉自主张”,《三才 —— 行功诀》里也有 “抓经拿脉消其力,分筋错骨鬼神哀”,生动描绘了擒拿的精妙之处。从人体力学角度,“分筋错骨” 这类擒技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精准把握关节活动极限,通过精妙发力改变对手身体结构的稳定性,实现对对手的有效控制。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这涉及对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等组织作用力的细致研究,不同的关节结构决定了擒拿手法的多样性。而 “掐穴拿脉” 的拿技,从生理学角度看,可能刺激人体神经末梢、血管等,影响对手的力量发挥和行动能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擒拿的根本技法,是擒拿技术的核心。
在古代武侠故事中,我们常能看到高手运用类似擒拿技巧制敌。例如《水浒传》中,燕青的相扑功夫里就有诸多巧妙的擒拿手段,他凭借对人体关节和力学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多次战胜对手,展现了擒拿技术的精妙。在现代搏击赛事中,选手也会运用类似擒拿的关节控制技巧,如综合格斗(MMA)比赛中地面缠斗时对对手关节的控制,与传统擒拿技术中的分筋错骨技法相似,这说明擒拿技术在现代竞技体育中依然充满活力,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精准。
五、实战明真章,误区巧纠正 —— 擒拿实战应用科学分析
高剑维:不少人对擒拿技术存在误解。从实战应用的科学分析角度,涵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以及战术决策科学等多个领域,您能否纠正常见的误区呢?毕竟实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动态交互。
齐卫民:确实,有些人将各拳种流派擒拿技术的入门基础练习,比如在对方抓领、抓腕,或者对方毫无防备情况下使用的擒拿技法,当作擒拿技术的全部。但真正的实用擒拿技术大多在与对方激烈搏斗时运用。
从实战应用科学分析,擒拿技术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擒拿基本手法,包括刁拿锁扣、掐插挑顶、拧压缠旋、别扛折扳、剔盘挫撅、挣斫抱挟,共二十四法。这些手法基于人体关节结构和力学原理设计,能在不同情况下实现对对手的有效控制,每种手法都有独特功能和适用场景。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每个手法都有特定发力模式和力学效果。二是擒拿基本技术,即死手擒拿,包含被动擒拿,如抓领解脱擒拿、抓腕臂解脱擒拿等,以及主动擒拿。实战中,需根据对手动作和发力方向科学选择运用,这涉及运动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和决策机制。三是活手实用擒拿技术,即在搏斗中的擒拿技术,要求习练者具备良好反应速度、空间感知和对力学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能根据对手动态变化实时调整策略。从战术决策科学角度,习练者要洞察对手战术意图,制定并调整应对策略。四是夺凶器的擒拿技术,不仅要考虑自身安全,还要依据凶器特点和对手使用凶器时的力学状态,采用科学方法夺取凶器。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近身抢夺敌方兵器时,需精准判断对方持械发力点和动作趋势,运用相应擒拿手法。现代警务执法中,警察面对持刀嫌疑人时,同样要精准判断对方攻击意图和发力方式,运用夺凶器的擒拿技术。这体现了擒拿技术在不同时代实战场景中科学原理和应用要点的一脉相承。

六、训练体系全,学科协同强 —— 赵氏擒拿训练科学解析
高剑维:赵氏擒拿内容丰富。从运动训练科学的角度,包含运动训练学、运动康复学、运动营养学等多学科,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呢?毕竟全面科学的训练体系涉及多个方面的协同运作。
齐卫民:赵氏擒拿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功、基本技术和套路,套路又有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从运动训练科学看,基本技术涵盖踢、打、摔、拿。踢有八腿、八膝,能提升习练者下肢力量、爆发力和平衡协调能力。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合理训练计划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爆发力和协调性。打有八形、八手,八形即龙盘、猿攀等,八手包括乾坤手等,这些动作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灵活性、反应速度和上肢攻击力量与技巧。摔分为死手八摔、活手八摔、捆身八摔,摔法训练对整体力量、重心控制和身体协调性要求高,能提升近身对抗实战能力。拿有八把中拿、八把上拿、八把下拿,拿法训练注重对人体关节和穴位的控制技巧,需精确掌握发力点和力度。徒手套路有柔拳一路、柔拳二路、擒拿 108 手等,套路训练可将基本技术连贯起来,形成肌肉记忆,提高实战技术运用能力。器械套路常见的有擒拿柔刀、擒拿柔剑等,器械训练能增强力量和协调性,培养器械操控能力和实战意识,不同器械使用方法与人体力学等科学知识紧密相关。从运动康复学角度,合理训练强度和方式可预防运动损伤,受伤后可通过特定训练康复。运动营养学也很关键,习练者需合理饮食搭配提供训练能量,促进肌肉恢复和生长。
古代武林高手修炼武艺时注重基本功与套路练习,岳飞训练岳家军时想必也涉及类似训练。现代武术训练同样借鉴这种系统训练方法,如专业武术队会根据运动员身体条件和技术水平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结合现代多学科知识,使训练更科学、高效。
七、身心皆受益,传承展宏图 —— 赵氏擒拿的健康影响与传承发展
高剑维:在您看来,赵氏擒拿对习练者的身心健康有哪些积极影响呢?从运动医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专业角度,能否深入阐述一下?毕竟身心健康是一个涉及身体、心理和神经层面的综合性概念。
齐卫民:从身体方面看,习练赵氏擒拿可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增强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对肌肉、骨骼和关节起到良好锻炼作用。从运动医学角度,练习擒拿基本手法和动作时,身体各部位得到针对性锻炼,如拧压缠旋等手法能锻炼手部、腕部和臂部肌肉力量与关节灵活性,预防和改善关节疾病。从神经科学角度,持续训练可促进神经可塑性,增强大脑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从心理层面看,习练过程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难,有助于培养坚韧意志品质,提高自信心和专注力。在领悟赵氏擒拿蕴含的传统文化过程中,习练者精神世界得以丰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古代很多文人雅士习武,如苏轼,通过习武强身健体、磨砺心智,这与赵氏擒拿对习练者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相通。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通过习练赵氏擒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调节心理状态。例如上班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班,在练习中专注动作和技巧,忘却压力,长期坚持可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抗压能力。
高剑维:对于赵氏擒拿未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望和规划呢?特别是在科学传承、发扬光大方面,您有哪些具体行动与设想?
齐卫民:我对赵氏擒拿的未来充满期望,希望这门传统武术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在教学推广上,研究会将加大走进学校、社区的力度。针对学校,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身心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生采用游戏化教学,如 “擒拿接力大冒险”,激发他们对武术的热爱。中学生着重系统的基本功和技法教学,培养毅力与自律精神。
在社区,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开设多种课程,有适合年轻人提升身体素质的进阶课程,也有帮助老年人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生课程,如改良后的赵氏擒拿舒缓健身操。在文化传播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高质量短视频展示技法,讲解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科学原理。通过直播互动解答疑问,举办线上线下武术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资深武者探讨赵氏擒拿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的融合,提升大众认知。
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计划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从现有习练者中选拔有潜力的苗子,提供专业系统培训,包括定期集训、名师指导和参加赛事机会。与专业体育院校合作,开设相关课程与研究项目,吸引专业人才。制定严格考核标准,确保传承者掌握精髓,为赵氏擒拿的科学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赵氏擒拿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力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