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三月三踏春》
作者:韦民/陕西宝鸡
《七绝·三月三踏春》
三月三来春色娆,桃红柳绿竞妖娇。
莺啼翠陌穿新叶,燕舞晴空掠画桥。
曲水流觞传古意,兰亭落笔寄逍遥。
今朝共醉东风里,莫负韶华与岁邀。
《七绝·三月三即景》
烟波十里绕山村,上已逢春洗旧尘。
蝶戏芳丛迷客眼,风携酒馥醉游人。
山兰米熟歌声起,黎寨香浓舞袖频 。
若问江南何处好,云霞落日共金樽。
【赏析与引用来源】
1.传统意象与雅集文化:
•“曲水流觞”“兰亭”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呼应杜甫、白居易诗中的文人雅集传统。
•“山兰米熟”“黎寨”借鉴海南黎族三月三的民俗风情,展现地域特色。
2.自然景物与春日生机:
•“桃红柳绿”“莺啼燕舞”等意象,融合了“桃花红透山野”与“燕飞蝶舞鸣新柳”,凸显春日的绚烂。
•“烟波绕村”“蝶戏芳丛”从“十里烟波绕小村”和踏青场景中汲取灵感,描绘田园之趣。
3.情感与哲思:
•“莫负韶华”延续了元稹、白居易诗中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呼吁珍惜当下。
•“云霞落日共金樽”则以悠远意境收束,暗含韩俊清诗中“千般雅韵伴人忙”的豁达。
4.创作思路
•结构:严格遵循七言绝句(七律)的平仄与对仗要求,中间两联工整呼应(如“蝶戏芳丛”对“风携酒馥”)。
•文化融合:将汉族雅集传统(曲水流觞)与黎族节庆歌舞相融合,展现多元文化的和谐
交融。
•画面感:通过“烟波”“落日”“金樽”等意象营造诗意空间,呼应“夕阳照古城”的苍茫感。
共596字 2025年3月31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