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关于人性的讨论便不绝于耳,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的争论。这两种观点如同人性的双生子,既相互对立,又共同构成了人性这一复杂而微妙的主题。其实,人性本就是一个矛盾体,既有“真善美”的光辉,也不乏“假丑恶”的阴影。这一矛盾性,恰如生命的两面,共同塑造了人的本质。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性中固有的善良与纯真。婴儿初啼,未经世事,他们的眼神清澈,心灵纯净,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世界的色彩去描绘。这种善良与纯真,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伸出援手,在孤独中给予温暖,在绝望中点燃希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性中只有善,没有恶。
“人之初,性本恶”,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人性。人作为生物,天生具有自我保护与生存的本能,这种本能有时会导致自私、贪婪、嫉妒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些情绪,如同人性中的暗流,时刻在冲击着我们的道德底线。但正如阳光与阴影并存,恶的存在并非为了否定善,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与追求善。
事实上,“真善美”与“假丑恶”是一对孪生兄弟(孟国泰语),它们与生俱来,共同构成了人性的复杂面貌。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个人可能在某一刻展现出无私与勇敢,而在另一刻却陷入自私与懦弱。这种矛盾性,正是人性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不断反思、成长与超越。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简单地判断人性是善是恶,而在于如何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并处理这种矛盾性。教育应当致力于抑制人性中的“假丑恶”,张扬“真善美”。这并非意味着要完全消除恶,而是要学会在善与恶之间找到平衡,学会用理智与道德去约束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个既具有善良与纯真,又能勇敢面对并克服自身缺陷的人。
总之,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矛盾体,既有“真善美”的光辉,也不乏“假丑恶”的阴影。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当是在这个矛盾体中寻找平衡,引导我们成为更加完善与美好的人。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与美好的社会。
作者:青力(孟国泰先生助理)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