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二十一
追光北极星
李 皓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如熠熠星辰,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为时代照亮前行的道路。吴伯箫,便是这样一位追光者,他追逐的那束光,名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而他的作品,如同“北极星”般,为众人指引方向。
自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身为共产党人的吴伯箫,脑海中便如拨云见日般,对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那座革命圣地,不仅赋予了他精神的滋养,更让他明晰了手中笔的使命。从此,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坚定地朝着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方向延伸。
在东北,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打前站的日子里,吴伯箫肩负重任,每日忙于各项工作。尽管文学创作的时间被大量挤压,但他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从未间断。在忙碌的间隙,他的脑海中不断勾勒着那些值得书写的画面,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谊,默默积攒于心。
后来,吴伯箫调到北京人教社任职,身兼副社长、副总编以及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数职。工作的繁杂并未让他放下手中的笔,反而在业余时间,他的创作愈发丰富。业务论文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思考结晶,而即兴散文写作则是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旅游时的所见所闻,采访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物,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1954 年 7 月,《出发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紧接着 ,1955 年 7 月,《烟尘集》也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这两部散文集,是吴伯箫过往业余写作的精彩总结。从所取书名中,便能感受到他创作意识的升华,他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而是开始以更加深刻的视角,去挖掘生活背后的意义,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时代的浪潮并非总是风平浪静。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国际上也面临着重重压力。在这艰难的时刻,吴伯箫,这位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他自觉地以当年的延安生活为题材,用手中的笔,谱写了一曲曲振奋人心的赞歌。
《记一辆纺车》中,他深情回忆起延安时期那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岁月。一辆辆纺车,在战士和群众的手中飞转,“嗡嗡嘤嘤”的声音,交织成一首自力更生的交响曲。吴伯箫用细腻的笔触,将那艰苦奋斗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感受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
《菜园小记》里,吴伯箫描绘了延安的菜园,那是人们辛勤劳作的地方。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汗水与希望。他笔下的菜园,不仅是物质的来源,更是精神的寄托,展现出“以苦为荣,苦中求乐”的乐观精神。在艰难的环境中,延安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延安的歌声》(收入《北极星》集子时改名为《歌声》)则以歌声为线索,串联起延安的点点滴滴。那激昂的歌声,回荡在窑洞前、山坡上,传递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吴伯箫通过对歌声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强大力量,它如同一股暖流,鼓舞着人们在困境中勇往直前。
与此同时,《猎户》等作品,也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同一切敌人做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些文章,于 1963 年结集为《北极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北极星》这个书名寓意深远,吴伯箫就如同在黑暗中追寻北极星的行者,以笔为引,为在困境中徘徊的人们指明方向。他自觉地用手中的笔,践行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热爱与责任。而《记一辆纺车》先后被收入 10 多个省市的中学语文课本,更是让这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吴伯箫一生都在追随着那束“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光,他的作品如同北极星般,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