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到盐城
文/施福明
2025年3月29日上午,我们从安徽蚌埠怀远出发,一行五人去江苏盐城寻根祭祖,三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施耐庵纪念馆,纪念馆坐落于分景秀丽的江苏盐城大丰区。这里处处是春意盎然,水天一色,到处是花的海洋!说起我们老施家的祖先迁移过程,我听爷爷说和我们故乡的长辈们都说,我们来自于山东东南,当年我们的先祖从山东又从盐城搬过去,最早最早是从湖北的“施国”移过去的,早在明朝嘉靖靖年代,我们的先祖古圣先贤代,划一条旧船,从返盐和捕鱼为业,从江苏盐城到淮河中游江南省凤阳府怀远县定居,一开始来到凤阳府马城马,然后又分别到兰桥魏家庄和龙亢和包集和常坟施家洼及蚌埠等十多处定居各自为生!据今年九十六岁施金良老人和《施氏家谱》上记载古说:
一、我们起源施姓历史底蕴深厚,其起源说法也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源于妫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有诸侯国施国位于湖北省恩施县一带。商汤灭夏后,施氏国灭亡,公族子孙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是古老姓氏之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鲁惠公之子姬尾生,字施父。鲁桓公执政时,他任大夫。其五世孙姬孝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施父氏,后省文简化为施氏,施氏族人多尊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弟姬康叔受封卫侯,分得 “殷民七族”,其中施氏在商王朝时为制旌旗工匠,因 “旌、旗、帜” 称 “施”,其族人便以职业为氏族称谓,称施氏。
避难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后,同姓族人外逃避株连,有改称施氏者,因 “施” 字可拆为 “方人也”。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赫哲族:明、清时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其赫哲语意为 “布施”,世居佛阿拉。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 Fulha Hala,汉义 “杨树”。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施氏、杨氏等。
蒙古族:明朝蒙古族艾耀施部,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 Aiyos Hala。清末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施氏、艾氏等。
白族:明朝时期白族施氏族,以海螺为图腾,元朝中期取汉字 “施” 为姓。明、清两朝云南土司多为此氏族。
其他少数民族如京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怒族、纳西族、僳僳族等,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施氏。

二、繁衍生息阶段
施姓作为中华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其迁移繁衍历程丰富多样。
先秦时期:起源于北方,发祥地在古时鲁国(今山东省西南一带)。春秋时,鲁国施伯、施之常等是施姓早期名人,当时施姓主要在山东活动。春秋末期鲁国被楚灭后,施姓向山东周边扩散,如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后南下至湖北施恩,再进入湖南、贵州,其中一支西迁到四川泸州和云南洱源地区,形成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施姓向更广阔地区扩展,汉代施仇从沛(今江苏沛县)入关中。秦末汉初,部分施姓因战乱从山东、河南等地迁往江苏、安徽、湖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施姓大举南迁江南,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聚落,为吴兴郡望形成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唐宋之际,浙江湖州施姓繁衍兴盛,形成施姓一大郡望 —— 吴兴郡,当时施姓已散播江南各地,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等省,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唐朝末期至宋代中叶,施姓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至福建,卜居晋江,在福建逐渐成为大族。宋朝施姓人口进一步扩散到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地,成为当地大姓。据记载,宋朝施姓约近 13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 0.17%(一说 0.13%),排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分别约占全国施姓总人口 17%,全国分布形成西部川鄂、东方浙苏皖两大聚集区。
元明时期:元朝施姓部分人口迁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区,扩大在南方分布范围。明朝施姓约近 25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 0.26%(一说 0.25%),排第八十一位(一说第八十三位),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施姓人口 41%,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四省约占施姓总人口 81%。此外,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施氏,其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后裔分布于多省。元明以后,施姓还向海外发展,迁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 大家众说纷,坛众说不一,我史学家,地名学家说应该以字书或者地下出土的古碑刻为准?更有科学依据,2025年的春天,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魏庄镇魏庄供销社干枯的深水塘中,供销社蒲绪聪老人,发现泥浆中有一块古青石碑,上面刻着:大明嘉靖年间,江南省凤阳府魏家庄施氏迁移到此的文字,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也专程来调查采访了此事,据《施氏家谱》清朝版记录,和古石碑记载上很吻合,第一代人是施桐,第二代人是施礼…
清朝及近现代也都有家谱传承。清代有更多施姓安徽蚌埠怀远移居到上海、江苏、浙江和南方福建、广东等地,施姓人口也不断增加并向周边扩散。随时间推移,施姓人口持续增长,分布范围更广,形成以江苏、福建、浙江为主要聚集中心,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广西,还有台湾和新马泰等地等省区市也有大量分布的格局。

三、施姓人口现状
当代人口数量:据人口普查数据当代施姓人口已达 380 多万,是全国第九十七位姓氏,约占全国人口 0.18%。
分布区域:施姓是典型南方姓氏,起源北方,兴盛南方,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和福建、浙江三省,占施姓总人口 51%。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台湾、云南、广西六个省区市,这六省区市又集中 28% 施姓人口。在浙沪台、江苏大部、安徽东南、江西东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南、广西西端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 0.3% 以上,中心地区可达 1% 以上,以上地区覆盖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 13.3%,居住约 55% 施姓人群。
增长态势:自宋朝至今 1000 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态势。
早在明代,有江南省,施氏人口居多,那时的江南城,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三个省十几个府,民族构成众多!施姓是多民族姓氏,除汉族外,京族、彝族、苗族、蒙古族、羌族、傣族、怒族、纳西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施姓分布,多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动量很大,这次我们安徽做人一行五人行,受到了江苏盐施氏宗亲会会长施跃东热情接待,并拿出200多年前的古家谱共同探讨古,水浒传研究会的副会长,和施耐庵纪念馆前任馆长窦应元,并赠送了许多关于施氏的原始资料,嗯,供大家研究探讨,常言说:“文有写水浒的施耐庵,武有施琅收台湾。”渴望施氏家族,早一天把全国施氏家族的辈分统一施,一真编著,一本全国统一的家谱,促进家族大团结,促进祖国各地施氏和谐发展,弘扬家族家风,永记家训记,各行各业都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