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荷风共云天——马学林十首《赞保和学社"荷华学府"》诗群赏析撰文/马彦
2025年3月31日
在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中,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构建的《赞保和学社"荷华学府"》组诗,堪称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交融的诗意丰碑。这组涵盖七律、五律、七绝及四大词牌的作品,以金城兰州为地理坐标,以丝绸之路为精神纽带,将荷华学府的文化使命熔铸于平仄格律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诗学景观。
一、丝路文脉的时空重构
1.组诗以"墨染丝绸路"(七律·四支韵)为核心意象,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廊。在《七律·下平五歌韵》中,"弦鸣碧海动湖波"将陆上丝路的驼铃幻化为海上丝路的琴韵,"湖波"暗指荷兰须德海,巧妙实现地理意象的跨文明转译。这种时空重构在《鹧鸪天》中达到极致:"墨融丝路千峰雪,弦振欢歌万里涛",祁连雪峰与北海波涛通过墨色与弦音达成艺术通感,使"丝绸之路"从历史概念升华为文明对话的诗学符号。
2.诗人在处理地域特色时,创造性地将兰州元素符号化。《五律·下平七阳韵》"喜见金城夜,灯光共月祥",将黄河岸边的现代都市夜景,与敦煌壁画中的"三危圣光"形成时空叠印。而《翻香令》"面曳绸"的细节,既指兰州牛肉面的抻拉技艺,又暗合丝绸柔滑质感,使日常饮食升华为文化隐喻。
二、格律创新的多维实验
1.这组诗词堪称传统格律的现代实验室。在《七绝·下平八庚韵》中,诗人突破绝句起承转合的常规,"荷风西渡润金城"以双主谓结构开篇,使"荷风"与"文脉"形成对仗性流动。这种创新在《天仙子》中更为大胆:"弦鸣歌颂九霄天,诗赋画,韵翻先",三字句打破常规语法结构,以蒙太奇手法拼贴声、诗、画意象,形成多维艺术空间。
2.对词牌的活化运用尤见功力。《山花子》结句"共星河",将李璟原调中的春恨秋悲,转化为"兰山桃李竞春歌"的学术盛景。而在《鹧鸪天》下片,诗人创造性地以"承古道,启新谣"的三字对句替代传统七言,使"兰山桃李竞春韶"的蓬勃之气破纸而出。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既保持词牌神韵,又注入时代精神。
3.平水韵的运用展现出惊人灵活性。《五律·下平一先韵》"枝飘碧水仙"中,"仙"字既押"一先"韵部,又暗合兰州五泉山"掬月泉"的仙道传说。这种"一韵双关"的技巧在《七律·上平四支韵》达到极致:"汉声韵律共云驰","驰"字既合韵部要求,又暗藏"河湟驼队"的历史记忆。
三、学术共同体的诗意塑形
1. 组诗通过密集的学术意象群,构建起独特的"书院美学"。《七律·上平八庚韵》"辉煌雅集传薪火",以"雅集"对应荷华学府的"百家讲堂","薪火"暗合《庄子·养生主》的典故,使学术传承获得哲学深度。在《翻香令》中,"玉音清越凤栖楼"将学术讲座喻为凤鸣,既承《诗经·大雅》"凤皇鸣矣"的祥瑞,又暗指学府汇聚天下英才。
2.对学术交流的描写充满音乐性。《五律·下平七阳韵》"弦声海域扬",将学术对话比作琴瑟和鸣,与《天仙子》"弦鸣歌颂九霄天"形成跨文本共鸣。这种音乐意象在《七律·下平五歌韵》中发展为复调结构:"弦鸣碧海动湖波"的物理声波与"赋诗韵律暖心窝"的心灵共振,构成学术交流的双重维度。
3.诗人特别擅长以植物意象隐喻学术生态。《七律·上平四支韵》"桃李芬芳陇月垂",将学子比作月下桃李,既保留"桃李满天下"的传统喻义,又通过"陇月"地域限定赋予新解。这种创新在《鹧鸪天》中升华为"兰山桃李竞春韶",使兰州特有的丹霞地貌与学术生机达成物我交融。
四、中西对话的意象系统
1.组诗构建起"荷汉互文"的象征体系。《七律·上平四支韵》"荷风西度启新知","荷风"既指荷兰汉学东传,又暗合周敦颐《爱莲说》的君子意象,实现跨文化转义。《翻香令》"儒风东拂润兰舟","兰舟"既指黄河羊皮筏,又暗喻《荷马史诗》中的学术远征,使两种文明在河海意象中相遇。
2.对欧洲元素的诗化处理独具匠心。《五律·下平一先韵》"弦鸣欧海烟",将北海波涛转化为"烟"的朦胧美感,与"墨润丝绸路"的坚实质感形成虚实对照。这种虚实相生在《天仙子》中发展为时空折叠:"笔耕丝路已超前","超前"二字既指学术创新,又暗含丝绸之路的时空穿越性。
3.语言本身的多元碰撞成为诗学特征。《鹧鸪天》"汉声荷语共碧霄",在音韵层面实现汉语四声与荷兰语重音的象征性融合。而《山花子》"文光东注润金戈",将"文光"的柔性与"金戈"的刚性并置,暗示文明对话中柔能克刚的东方智慧。
五、文化使命的当代阐释
1.组诗通过对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完成文化守正的创新表达。《七律·下平五歌韵》"墨染金城融汉月",将"汉月"从边塞诗的苍凉意象,转化为"融"的文化整合象征。这种转化在《五律·下平七阳韵》中体现为"书能承古道",使简帛文献的物理传承升华为文化基因的精神赓续。
2.对"新文科"建设的回应充满诗意。《鹧鸪天》"启新谣"三字,既指新学术范式的开创,又暗合《诗经》"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本源,彰显守正创新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在《翻香令》"丝路亘千秋"中得到终极表达,"亘"字横贯全词的时空维度,使学术传承获得历史纵深感。
3.最具当代性的是数字意象的运用。《七绝》"弦鸣丝路共春声","春声"既指学术新春,又暗合"5G时代"的声波传输特性。而《天仙子》"汉语诗词朗颂先",通过"朗颂"与"朗诵"的谐音双关,暗示传统文化在多媒体时代的传播新变。
结语:这组诗词如同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荷华学府的文化光谱。马学林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敏锐的现代意识,在平仄格律间架起连通古今中西的诗学桥梁。当"汉月荷风共云天"的平仄声韵在金城夜空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十首诗词的艺术成就,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样本。在这组作品中,格律不再是束缚灵感的镣铐,而成为文化对话的韵律,学术薪火传承的节奏,更是文明互鉴的和声。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