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原平市实达中学,教育的舞台上,每一个生命都在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在物理课堂上,当曾经怯懦的梁坤瑞以洪亮声音完成解题时,雷鸣般的掌声穿透了教室的窗户;在运城教育论坛的讲台上,当内向的雨轩从容展示“三标化学课”时,四百名教师为这个脱胎换骨的少女起立喝彩……这些教育奇迹的诞生,源于实达中学践行孟国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构建的五大体系。这个以“新文化为根基,新课程为路径,新课堂为载体,新管理为保障,新质量为标准”的生态系统,正书写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生动范本。
一、新文化:重构教育价值观的精神基因,让每个孩子找到归属感
在实达中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校将“己文化”作为教育改革的根基,构建了“自主发展-同伴共生-生态协同”的三维文化矩阵。这一文化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对“优秀”的单一界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
学校将教学楼走廊改造为"星光长廊",展出不同领域学生的成长故事,这种文化表达打破了对“三好生”的传统界定,让每个生命特质都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新课程: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发热
在实达中学,课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成长平台。学校构建了“三级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需课程,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高快作文课”见证了思维革命的奇迹。当李佩蓉从蚕茧中领悟“生命突破”的哲理时,这种独特视角的形成,源于课程设计的深层逻辑——将生活转化为教育资源。
在这里,孩子们不再被束缚在传统的写作框架中,而是被鼓励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汲取灵感,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去表达自我。
三、新课堂:激活思维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达中学的“三标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它融合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起“个体探究-对子互教-小组协同-全班共建”的四级学习网络。这种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赵利梅老师的数学课堂上,孩子们用“五点四题法”解构分式方程,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孩子们不仅能解构《岳阳楼记》的骈偶技法,更能创作出《ChatGPT时代的家国情怀》等跨界论文,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标课堂”还注重重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从听众变为“小老师”。每天的“高快演讲课”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公开演讲能力提升了72%,知识迁移效率提高了58%,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新管理:创建自组织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自我赋能
实达中学的管理革新同样令人瞩目。学校构建了“个体自治-对子共治-小组善治-班级法治”的四级管理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自我赋能。
每个孩子都制定了自己的《个体文化简案》,明确每日学习目标与反思要点。班级实行“双周轮值制”,每位孩子都有机会担任学术委员、纪律观察员等角色,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与乐趣。学校层面则让孩子们有机会参与到校园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来,真正成为了校园的主人。
五、新质量:建立发展性评价坐标系,让每个孩子都能确认生命价值
实达中学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细致“从个体出发”为核心,包含个体质量、对子质量、小组质量、班级质量等等在内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体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通过设定个人目标和成长计划,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能力。对子评价则在小组合作中实施,学生间相互评价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贡献度,增进了解与信任,促进相互学习。小组评价关注小组整体表现、合作成果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班级评价综合考量学生成绩、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和综合素质,全面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此外,家长评价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一环,鼓励家长参与教育评价,提供家庭视角下的宝贵建议。这一多元化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共同成长。
在实达中学,评价不再是一把冰冷的尺子,而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温暖灯塔。
结语: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实达中学的教育实践揭示了一个本质规律:高质量教育不是工业化的标准生产,而是农业化的生态培育。当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浸润中找到精神坐标,在课程选择中发现成长路径,在课堂革命中激活思维潜能,在管理创新中实现自我赋能,在评价变革中确认生命价值时,教育便真正回归了“使人成为人”的本质追求。
这种以个体为原点的教育改革,正在三晋大地上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篇章,为破解中国教育的深层焦虑提供了充满希望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宋文静,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知名青年作家,原平市实达中学副校长,荣获原平市教师成长帮扶活动一级指导教师、原平市学科带头人、忻州市教学能手称号。多次在《新教育》杂志发表教学论文,并获省级一等奖。文学作品亦常见于山西省《校园文学报》。致力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助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带领团队共同面对挑战,实现目标。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