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 秦松《雨雪一起下》
秦辉(江苏)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一派生机盎然。
参加服务完全国两会(2025年)的我,回到家里,静下心来,神形与赏析有新的心动。走进书房,亲切、温馨、书香,让自己站立书架前,久久凝思,那本《雨雪一起下》秦松抒情散文选,侧立在眼前,这是女儿十五年前在网上抢购的,因为是最后一本。
翻阅,春风作序,方寸之间,品读字里行间的抒情,秦松雨雪一起下的深情、叙事、忆旧和从沈从文谈起、关于丰子恺到胡风去了、祭丁玲······一览70余篇抒情散文。
这本书是1991年10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内容介绍了,著名美籍华裔诗人、作家、画家秦松先生,时任美国华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纽约中国文艺中心主席,还担任纽约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的主席。他以作家、画家的广泛影响,多年来在海外致力于宣扬中华民族之艺术,并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是海外少有的不兼事其它工作的职业文艺家。
秦松先生在绘画、写诗和散文方面均卓有成就,曾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本书《雨雪一起下》从作者大量的散文中精选。他的散文常产生奇妙的联想,在这些写景、状物、抒怀、议论、叙事、忆旧的作品中,描述了迷人的异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凝聚着他特有的对人生的领悟和真挚情感。其题材往往是信手拈取、层层剥示、娓娓道来,深刻而从容,风趣而隽永,委婉而含蓄,体现出一种清雅通脱的襟怀,给人以思想的启谛和艺术的享受。
1981年二月的春天,秦松在纽约说,好像女孩子们把裙子一舞,就是春天了!然后,一阵冷风又把春天赶走,好像女孩们和谁赌气,被遗忘的冬天,又随着二月的雪飘回来。
我的春天(2025年),桃花李花梨花开满漫山遍野,油菜花竞相绽放,浪漫梅花樱花繁花似锦在中国。但是,前几天还是阳光明媚,春暖悠悠。这几天,确实雨雪一起下了,还说,今年特殊百年不遇。
手捧秦松的抒情散文选《雨雪一起下》,品读在文选里,阳光下的人群,是自然风景外的风景。
从沈从文谈起,您说:去冬的晚宴(1980年),沈从文来美国探亲、访问、演讲,纽约的晚宴可以算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的盛会。除沈从文夫妇以外,有艾青夫妇、卞之琳、冯亦代、王蒙及台.湾来的吴晟等,加上旅美诗人、作家、画家等二十余人。时间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纵贯六十年,空间从东半球到西半球,横跨太平洋。
晚宴,因为人多,虽面对面的“面晤”虽已畅饮欢谈,并未谈些什么可以写的“内涵”;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过时”了,沈从文自谦说“人”也“过时”了。
您说,是自欺欺人令人莫名其妙的。
您说沈从文的“老”,是令人尊敬的,也是令人感慨的。他和他的爱人的“迷人”,含着中国特有的“微笑”,也含有中国人特有的“辛酸”。因为,中国人多么的爱中国!
阳光里,今年的中国,在全国两会上,一项项政策的“加减乘除”,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每一个齿轮转动,都记录着时代变迁滚滚向前。
春天,花开有约,秦松先生已永远离开人世间18年了!时光瞅瞅,我们也分别三十八年;虽岁月流逝,可情怀如初。再出发,开新局的中国,已不贫穷落后,中华儿女追梦追赶,满怀信心、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向着强国建设,已经是繁荣发展的时代!
回想,我耳边常常想起秦松,您对我说的,如何推动中国的发展、富强?您的爱国、强国、富民之恋。那时的我太年轻,高度不够理解不透。但是,时光花园里的花,年年如约盛开,思念、努力、步履不停,一直在成长。回忆,在时间长河里,少年归来,少了亲人们的身影。
关于丰子恺,您说,是一个到到底底的中国人并且是到到底底的中国艺术家、虽然他也去过日本留学。关于他的漫画和散文作品,您都是在大陆学生时代看过的,看过他插图的夏丐尊译的“爱的教育”及鲁迅著“阿Q正传”由他插图,真是名著名画最好的一本书。
只有丰子恺以他的纯朴实在的线条把他形象化的图是最为实在的。您说的,他的漫画是他独特的表现,也是中国民.族风格民间生活产品,与中国的广大的泥土人群生根一起的,他的一生有很多时代与不同变化随着中国的大地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群的进步而进步。他的作品有“儿童相”、“众生相”、“抗战相”、解放以后新中国诞生的“进步相”等等。
您说,丰子恺的字也是有他的特色,是一种具有文化生活过的“童体”书法,与传统的书法艺术不一样,但是又非完全应用体的字······丰子恺的文学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都是战前开明书店出版,战后至解放的作品已到“日月楼”时代,有人民出版社出版“丰子恺文集”······
丰子恺的一生以教书和写作生活,由于在旧中国自生自灭时代,更是清苦而不安的,战争、动乱、贫穷,不仅是他,所有的文化艺术家皆如此,他们爱国的理想和奋斗的精神不是我们这一代所能及的,他的贫穷而多病直到新中国建国后才疗养安定,受到政府的保护与重视。曾担任过上海画院院长,上海美术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代表。
胡风去了,去世了!
您怀念说,在中国现代化声中,在文艺创作自由声中,该已算“老成凋谢”“含笑”而终。胡风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是中国现代文学“左翼”文学家,诗人、评论家······
祭丁玲!
秦松吊唁:不久前看到丁玲病重(有的报纸说病危)的消息,所有看过这一简短消息的人,都能预感到“她已不久人世”了。在丁玲生前,她为她那个时代的青年,尤其是她同年代的青年妇女,作代言人,不顾一切的狂呼呐喊,以生活行动参与“斗争”,不仅是“纸上谈兵”的向旧社会宣战,从她青年时代信仰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把党与国家理想化。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优秀的青年文艺家,都是无可怀疑的选择了这条路。到了晚年,还更坚强的忠实于她的信仰,不退而更进。
丁玲在离开纽约前,秦松草成一首“为你而朗诵——初晤丁玲记”并诗稿赠她,并在纽约一次文艺集会上,当场朗诵过“为你而朗诵”: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太阳也照着你
河水向你欢呼过也哭泣过
之后 河水边是这样的流
太阳还是这样的照着
之后 ······
······
回忆录的历史时刻
你说 你要写诗
······
当你回到彼岸之前
我渴望读到你的诗
朗诵你的诗 为你而朗诵
一年春作首,光阴浅浅,看得见岁月的留痕;思绪淡淡,一程程山水间,奔赴于一寸寸光阴,享受在坦然的动态里,留得住寻觅追光的过去,留得住寻觅昨天的讯息。
那是一九八七年的十月,您受中国文化部的邀请,出席中国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之后,访湖南;受贵州省政府邀请,访问、讲学文化界,我们才相见相聚在贵阳几日,又匆匆忙忙向重庆而去,离别背后,都是不舍又如何?
您的幺叔、我的父亲,您们在欢乐中,细说少年趣事与快乐、相思苦、战争与生命、离别情深,几十年里的牵挂、思念、诉说之难言难尽!
到贵阳的第一个清晨,您说:想在我成长的这座城市中心走走、看看;于是,我们三兄弟陪着您,四兄弟同行前往。
秋天的清凉,和风轻轻,我们把秋景“穿”在身上,阔步前行,我们走过城市繁华大道。您说,祖国在邀请,与文化部长王蒙的友情,回北京就住诗人艾青家里,范增和大陆朋友去纽约住在您的家(布鲁克林大街)。聊到体操王子李宁,在巅峰时期是退还是继续参赛,这是海外华人的关注关心关爱。
我的好奇,您的传奇人生,一路问这问那,从北京路走到遵义路全程六公里,返回家约十公里,您精神抖擞、思路敏捷,话题高远,脚步迈步轻平快,您时年五十五岁。我们在共享相约亲人亲情时光里,我突然感受到,此时的幸福是十几年前的梦想、期盼,半山上的眺望,儿时的远方。世界是那么的大,现在,又是那么小。您在地球的另一面,感谢鸿雁传书,万里回国来相见相聚。这,就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文脉血脉传承。
时光似乎在这里落坐,亲人家人与我默契相融,一幅幅幸福灵动的画面,历历在目难忘难舍。现在,我家有一幅秦松挥洒的墨宝:“乐在贵山之阳”,挂在电视机后墙上,每天我看字,也看电视······
弘征(诗人、作家、篆刻家、出版家、书法家、印家)为本书题跋:在祖国大陆读者的心目中,秦松先生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海外华裔诗人了。他也是海外华裔中唯一的“专业作家”,完全献身于创作,是艺术世界最执着的追求者,怀着一颗永远不知疲倦的心。五、六十年代,是《创世纪》、《蓝星》诗刊主力,发起成立台.湾诗人联谊会和新诗学会,同时是台.湾现代绘画运动的先锋。几十年来,他倾全力绘画、写诗、写散文······
1967年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秦松诗画集——原始之黑》,诗稿手书的峭拨清隽,直逼黄庭坚,现代派诗的构架飘逸着古典修辞的神韵,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素养;极抽象的绘画,在感觉和意象的创造上足以令当代西方画坛瞠目,而笔墨的渲染又蕴籍着东方艺术的精灵。
本书选入的是1976——1985年间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怀念丁玲、胡风、沈从文等已故老作家以及写艾青、谌容、张洁······作家的,体现了他向海外读者热情地介绍祖国作家真诚友谊。如同秦松自己在《题记》中所说:“我是一个‘很不风景的人’,仍在‘风景’里;我是海上一片流动的 ‘土’,企图去剪下一块‘天空’”。
雨与雪有约,雨来了,又慢慢散去,融入了天边。雪花在风的吹拂下,飘洒在远山、大地和屋后老树下、窗前的迎春花花朵上,有时还是雨加雪。我静静地站在时光树下,品读雨雪一起下,在有声无声的世界里,怀念思念在增长。
《雨雪一起下》)是秦松人生走过的一段路,也是让我更多了解您的雨雪世界!阅读中,想起您说,“国内有张贤亮,国外有秦松”,在八、九十年代。细细回味,季节跌宕的波澜里,有多少人、事被忽略,有多少情深如许,早已忘记!中国文化的繁盛,离不开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传承血脉文脉融于历史,历史映照华夏未来。
春光在窗外,让思绪飘向远方,心中没有尘封的回忆,那回收旧物的呼叫声,只听见,却不见人影和您笔下的诗画文行!!
2025年3月在贵阳
作者简介:
秦 辉
(江苏)
《人民代表报》社贵州中心主任(记者站站长),诗人/作家/资深媒体人/资深记者/资深广告人、策划人|资深教育人。
作品二百多篇、首新闻、文学、散文、诗歌等,在人民日报、人民代表报(网)、贵州日报(网)、人大论坛、诗刊、花溪杂志、钟山文艺等近十家媒体发表。九十年代初作品《把那感觉传给你》入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走在夏夜》人选《中国抒情诗选》、并荣获首届全国江花杯精短文学作品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
2020年12月获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法律法规不是背一背就行了》作品三等奖,从1991年至2024年期间,诗、文章等作品,二十次荣获全国优秀奖、贵州省人大、贵阳市人大一、二、三等奖。
2024年6月作品《流金岁月·青岩》荣获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同时,被评为2024年当代最美诗文。
2025年2月作品《流金岁月·青岩》被中国年度文艺家代表作评为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年度文艺家代表作文库》。
2025年3月作品《望长江共护生态美 同饮乌江水远山如黛》荣获第二届“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