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思忠告
江南月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江南的春天在和风丽日中姗姗来临。
行走在芬芳的田野,望着蓝天白云,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飞翔到三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的三月。
1983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县文化馆通知,让我去县城参加嘉鱼县首届“蜜泉诗会”。我作为一名乡村爱好文学的青年,感到紧张又兴奋。诗会上我朗诵了习作《寻觅春天的足迹》,认识了一群和我一样的热血文学青年。给我叩响文学之窗机会的是一位老人,他就是时任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蜜泉报》创办人谢忠告老师。大家都尊称他为谢馆长。
谢馆长是武汉人,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后分配在嘉鱼县文化馆工作。从此一心一意扑在嘉鱼文化事业发展工作上。
在谢馆长的关心、帮助下,我先后学习过管用和、刘益善、梁必文、饶庆年、放平、曾卓、冯康男、李家容……等老师的文学讲座,学习了知识,开掘了视野,增强了追梦文学的信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县文化馆倡导并扶持全县文学青年成立文学组织。继嘉鱼县文学社团“桃花文学社”(舒爱民组织)、”经纬笔会”(杨瑛组织)、”银梭笔会”(余叶组织)、”芦笋笔会”(金敬东组织)、“新星笔会”(龙从平组织)、“小白杨文学社”(余鸿组织)……我也成立了“金水河文学社”,油印诗刊《金水河》二十余期。习作陆续在《蜜泉报》、《咸宁报》、《青年月报》…发表。
谢忠告老师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努力学习,让我倍感温暖和鼓舞。我来县城学习或参加活动时,他都给予长辈一样的关怀,细心安排好我们一群从农村来的参会者的住宿和生活。
谢忠告老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一口武汉口音,谈吐幽默风趣。1988年,《蜜泉报》出版金敬东、王意林、余叶、杨瑛、游晓燕、黄程碧…和我等八位作者诗歌专辑。我在定稿后送县委大院《蜜泉报》编辑部,谢馆长看我送去的像片满脸络腮胡严肃对我说:这个像片不行,县委书记看到会捅我的人!我赶紧刮净胡子,重新照像送来。
谢馆长像关注全县所有文学青年一样对我。我在饲料公司上班时,谢馆长专门委派报社编辑给我送来几本稿笺纸和一封亲笔信,鼓励我认真学习,努力创作,做一个青春的“嘉鱼诗人”!
谢馆长双眼高度近视,文字工作上很吃力,在生活中也常闹出“笑话”。一天早上上街过早,遇见同样近视眼的好友老杨打招呼”老杨,你在哪买的这粗的鳝鱼?”瞎鬼,这哪是鳝鱼,是油条!”老谢,你咋背一把枪出来?”伙计,你比我还瞎!这不是枪,是雨伞!”俩人凑近过细一看,哑然失笑。诸如此类时有发生,一时传为雅谈。
谢忠告老师生活俭朴,把全身心都放在工作上。他在文化馆和县文联主席的职位上,大力发掘、扶持文学新人,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呜嘟,发源于簰州的民间乐器就是那时挖掘出来的。如今呜嘟已获国家“非遗”称号。谢忠告老师创作、收集、整理、主编出版了《嘉鱼县民间故事集成》等多部作品集。那份陪伴嘉鱼文学青年成长的”蜜泉报”,也成为享誉鄂南的大型文学季刊《南嘉文苑》。
谢忠告老师他在那个春天播下的文化的种子,已在南嘉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年的那一批文学青年如今有的成为作家,有的成为诗人;有的成为文学艺术界领导人。 丰硕的果实,在这块土地上散发迷人的芳香。
九十余岁的谢忠告老人已仙逝。撰写此文时,刚才晴朗的天空忽然暗了下来,飘起丝丝细雨,仿佛我对老人思念的泪水。我要虔诚地对着蜜泉湖的涟漪,对着文庙山上的松柏,向那个已远去的熟悉的身影,向一位把一生奉献给嘉鱼的”文化人”致敬!春来江南,谢谢您的”忠告”!
作者简介:江南月,本名胡昌平,《诗梦文学》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歌学会理事,从1983年起开始发表作品,作品见各级报刊,出版诗集《喊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