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史学军(笔名:千意笔耕),男,汉族,贵州籍,现年70岁。青年参军到云南。转业地方后在云南昭通市辖的党政机关工作至退休。現居住昆明。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诗诗学会会员,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会员。

朱红女士的作家情
文/千艺笔耕
一,从煤油灯下走到省城的时代蜕变
2021年深秋的滇池之畔,温泉花园国际大酒店会议厅的落地窗将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朱红在昭通市文联主席吕亚平老师的带领下,以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学活动。
当"新文艺群体文学创作培训班"的电子会标不断变换着色彩,投射在她微微泛红的脸颊上时。
二十年前的画面突然闯入脑海:镇雄县政府门前,一个背着紫色单肩包的年轻女子,怀里揣着工整楷体誊写的手稿,在寒风中来回踱步。那时的她,还不知道那些浸透心血的文字将会带她走向何方。
“网络文学新生态"的讨论声将她拉回现实。她下意识地抚过手机屏幕,指尖在"朱红读秋"的网名上停留。这个曾经以《一个女人的诗路历程》叩开《中国作家》大门的诗人,正在完成从"月华梳影"到数字时代的蜕变。
"中秋节皎洁的月光/成为她生日最美的礼物/文学艺术的路/托举起她飞向远方的翅膀"——她想起自己诗集《从指尖上跳舞的女人》中的句子。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预言,此刻正与滇池的粼粼波光产生奇妙的共振。《赤水源》主编尹马老师初见时惊叹的镇雄“乌峰山野百合",历经二十余载风霜雨雪,竟在这数字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新的姿态。
二、文学种子在乌峰山下萌芽
1976年的冬夜,乌峰山下的老宅里,火塘中的炭火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少女蜷缩在火光映照的角落,全神贯注地翻阅着心爱的小花书《渡江侦察记》。故事情节正到紧张处,她兴奋的手指轻轻一滑,那本载满了英勇无畏的英雄故事小花书便如一只受伤的蝴蝶,坠入燃烧正旺的炭火中。
火星与泪水在那个瞬间碰撞。少女惊慌失措的表情被跳动的火光投射在斑驳的土墙上,形成一个夸张的剪影。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冬夜意外,竟会点燃深藏于她内心的文学火种。
时光如溪水般静静流淌。家中阁楼上的旧木箱里,《青春之歌》与《新儿女英雄传》的油墨香气与厨房的灶火气息交织,构成了她最早的文学启蒙。那些泛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一个乡村少女对文字最原始的痴迷。
“青丝白发虽也重复千年/而执爱无敌的诗篇/一代又一代地书写个不停"——四十年后的朱红《越过千年风浪》中的诗句,仿佛是对那个寒夜最遥远的呼应。
十八岁那年的春天,桃李花开得格外灿烂。父亲在为女儿选择对象的标准上,男方是否喜欢读书,也成了衡量女儿婚姻是否幸福的标准。
父亲知道女儿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女儿出嫁那年,并将家中那个装满旧书的木箱作为了女儿最珍贵的嫁妆。书籍虽已经老旧发黄,但在一个爱书女孩的眼中,却比任何金银首饰都更令她珍视。在婚后的日子里,油盐酱醋的烟火气味中,她将《为自己寻找一方净土》的情思化作《诗心桃花源》的守望。深夜灶台前,温热的余烬照亮她笔下的稿纸;窗口张望孩子上下学的身影,与纸上文字一起,在《童年时期的小院》里与岁月默默地生长。
三、从血色祭文到铅字转型的涅槃
2007年正月的寒风如刀,刮过乌峰山裸露的脊梁。朱红颤抖的双手紧攥着连夜写就逝母的祭文,墨迹未干的纸页在风中簌簌作响。乡邻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成为乡间首位公开诵读悼文的女儿。
她哽咽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在山谷间回荡,传统礼教与现代文学表达在此刻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曾经与现在/在时间识别器里沉淀"——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后来化作她《梦乡里的红舞鞋》中最动人的篇章。
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11年深冬的一个中午,当尹马老师将亲手题签的诗集递到她手中时,一束阳光穿透厚重的云层,在"尹马诗选"的封面上折射出炫目的光芒。三个月后,《咏雪》《忆摇篮梦》两篇散文的铅字问世,成了她文学创作之旅的芳草地,宛如她笔下"燃烧的向日葵/将其写于/心尖上的故乡"——镇雄那片乌峰山地,就此成为她执着书写的文学殿堂。
四、键盘上的数字演译与蝶变
2012年夏天的蝉鸣格外嘹亮。女儿大学带回的旧电脑摆在缝纫机上,朱红因操持家务而略显粗糙的手指,在键盘上小心翼翼地摸索。当她敲出《致出租车司机大姐》的一封信的最后一个标点时,窗外已是繁星满天。
这封通过电波穿越大山的感谢信,开启了她意想不到的文学新征程。那时连拼音都不标准的她不会想到,十多年后自己的诗作会入选《世界诗歌年鉴2022年卷(英汉对照)版》。
“诗人巴掌大的一亩三分地/只要有他的出现/诗和远方/只能像个戎装出马的战士"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辞辛劳地奔跑——
《暑光升起的地方》中记录的这个瞬间,成为她传统写作向数字世界迁徙的生动注脚。
担任《海外诗刊》网络管理员的日子里,"月华梳影"的博客点击量节节攀升,见证着这个自嘲为"文学草根"的女子的华丽逆袭。当《从指尖上跳舞的女人》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收藏时,她恍惚看见母亲葬礼上纷飞的纸钱,化作"彩霞飞上碧云天"的斑斓蝶影。
五、文学精神升级的春华秋实
2025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朱红诗集中《外婆的春天》与《母亲指尖上的绣花线》以及部分诗作,很幸运的被 [中国集邮 澳门邮政,[文脉传承 盛世典藏]主题, 收录印制成收藏编号独立邮册。
此时此刻,赤水河与濠江虽相隔千里,却在文学的长河中产生着奇妙的共鸣。
2024年的秋日,云南省南社研究会的任命书送达她手中。宣传部副部长的职位对她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她在与年轻作者交流创作心得时,望着那些炽热如当年自己的眼神,她忽然想起滇池培训时坐过的后排座位——文学的火炬正是在这样"苍天有泪"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当2025年三月的春风,将"诺贝尔文学研究院"首批研究生入选通知证书送达到朱红手中时,这位自称"文学草根"的女子正在修改长篇小说《月光下的星星》的某一个章节。键盘敲击声应和着窗外初春的夜风,屏幕上的光标闪烁着,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光。
“光从来都不会离她太远"的诗句,——多像她笔下那些永远向阳而开的野百合,这不正是她奋力奔跑的人生写照吗?
朱红简介:
朱红,笔名,月华梳影,网名,朱红读秋,云南昭通镇雄人,生于六十年代的一个中秋节,现住昆明,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南社研究会宣传部副部长,【诺贝尔文学研究院】首批研究生(入选时间2025年3月)
今日头条黄v认证诗人,诗集《从指尖上跳舞的女人》收藏于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同时部份作品收录于“中国文化进万家(书画)艺术中心联合中国澳门邮政部门,推出《文脉传承 盛世典藏》主题邮品出版。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中国诗歌网》《海外诗刊》《当代女诗人》《边疆文学》《中国当代诗歌典籍》《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2年卷(英汉对照版)《中国西南当代作家》《华夏诗刊》《悦读》《鄱阳湖杂志》《边疆文艺阅评》《昭通文学》《云南南学》《电视诗歌散文》《中国风》《关雎爱情诗刊》《杏坛文苑》《昭通日报》《|赤水源等,同时文学作品曾被多种文学选本收录。并荣获《关雎爱情诗刊》诗坛十二钗称号。写鲁甸8·03抗震救灾诗歌荣获昭通市作协2014年创作奖,“万物生·写给昭通大地的书”以及“浅谈杨家彬《城市的迷茫》”获昭通市作协2018年文学扶持基金奖,网络用稿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