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长城:岁月的雄浑回响
作者/于德宽
初春时节,当我们文学采风团的脚步踏上虎山的土地,历史的厚重感便如潮水般涌来。那蜿蜒于山峦之巅的巨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散发着古朴而沧桑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初临长城脚下,仰望那巍峨的城楼,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斑驳的砖石,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洗礼,每一道沟壑、每一处磨损,都像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抚摸着这些砖石,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辛勤与智慧。他们用双手一砖一瓦地筑起了这道坚固的抵御敌寇的防线,抗击侵略,守护着身后的家园。
沿着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采风团成员们的目光被长城两侧的景色所吸引。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茂密的森林覆盖着山体,绿意盎然。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叶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与长城的灰色砖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山风呼啸而过,带来了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也仿佛带来了历史的回响。那阵阵风声中,似乎夹杂着战马的嘶鸣和士兵的呐喊声,让人们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漫步于长城之上,采风团的成员们走走停停,不断记录着每一个难忘的瞬间。有的成员专注地观察着砖石上的纹理,试图从中探寻历史的奥秘;有的成员则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景色,沉浸在对历史的沉思之中;还有的成员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分享着对长城文化的理解。文学与历史在这里交融,思想与情感在这里碰撞,每一个人都被长城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与折服。
站在虎山长城之上,我不禁感叹,这不仅仅是一道建筑奇观,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梦想与希望。在岁月的长河中,长城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文学爱好者,更应该用手中的笔,将长城的故事、长城的精神传颂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岸与坚韧。
许多古老的烽火台,它们高高地耸立在山巅,就像忠诚的卫士,几百年来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些烽火台曾经在战争中传递着重要的军情,点燃的烽火仿佛吹响抵御外敌入侵的号角。如今虽然战火不再,但它们依然挺立,成为了历史的守望者。
途中,一块石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上面记载着虎山长城的历史。它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族侵扰。当时的工匠们,在这陡峭的山峦间,一砖一石地筑起了这座坚固的防线,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令人钦佩和赞叹。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虎山长城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战火洗礼,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我们来到了一处烽火台,大家纷纷停下来休息。同行的老张从背包里拿出水壶,仰起头,“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然后长舒一口气,感慨道:“这长城是创作的源泉,但爬起来可真不容易,不过这景色,这素材太值了!”说完,还惬意地眯起了眼睛,享受着拂面的微风。几个年轻的女作者们则围坐在一起,拿出准备好的零食,一边分享,一边笑着讨论沿途看到的风景,交流着创作体会,清脆的笑声在烽火台上婉转回荡。
站在烽火台上极目远眺,一边是碧波荡漾的鸭绿江,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另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山林,树木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吟着古老的歌谣。微风拂面,带着江水的湿润和山林的清新,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我不禁想象,几百年前的戍边将士们,站在同样的位置,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他们是否也会在这宁静的时刻,思念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长城的地势逐渐陡峭起来,攀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这并没有让我们退缩。每一次抬脚,每一次用力,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文友小王一马当先,步履轻快,每一步都跨得很大,还时不时转身给落在后面的同事加油鼓劲 。只见他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台阶,仿佛在和长城进行一场赛跑或角力。而老张则显得有些吃力了,他微微喘着粗气,双手不时扶着膝盖,每上一级台阶都要停顿一下,调整呼吸。但他眼神坚定,始终没有放弃,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攀登。
我们终于登上顶峰,山风拂面,满心的成就感几乎要溢出来。我兴奋地张开双臂,大声呼喊,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俯瞰着整个虎山长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蜿蜒的长城在山峦间延伸,一直消失在远方的天际,那种壮丽的景象让人震撼。 心中不禁感叹大自然与古人智慧完美融合的神奇,这一趟旅程真是不虚此行 。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长城上,采风团的成员们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但长城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