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根稻草抱有非份之想
文/舟自横渡
一根稻草飘来浮去
用真实的空洞戏弄
落水者无谓挣扎
沉下去的尸体抬高了河床
未亡人继续加固堤坝
这最后一根稻草
永不会忘记
神圣的使命
知砚斋品诗: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充满张力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关于希望与绝望、生存与毁灭的隐喻世界。诗人以"稻草"为核心意象,颠覆了其传统的象征意义,将其转化为一种危险的、具有欺骗性的存在,揭示了人类在困境中对虚幻希望的盲目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最后一根稻草有着神奇的力量,它压死骆驼的威名无远弗届。此诗的题目像一根怒张的弦,而射出的却是悖论之箭。如果最后一根稻草是无辜的,那么骆驼又何罪之有?催命还是救命?诗人把瞄准靶心的权力留给了读者。突然发觉对一根稻草抱有非分之想也变得崇高起来,仿佛也有了神圣的使命感。
在传统意义上,稻草是溺水者最后的希望("救命稻草"),但在诗中,稻草被赋予了"真实的空洞",它的漂浮戏弄着落水者的挣扎。这种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暗示希望本身可能成为更深重的绝望。
稻草的"神圣使命"在结尾被刻意强调,这种崇高化的表述与稻草实际的无用性形成荒诞对比,凸显了人类对虚假救赎的集体幻觉。但“最后一根”又使得神圣充满了血腥和死亡的气息。
通过河床与堤坝的隐喻——尸体沉底导致河床升高,未亡人却在加固堤坝——这一意象构成了精妙的循环:灾难既是问题的产物,又成为新的隐患;幸存者的应对措施(加固)反而可能加剧系统的脆弱性。
显然,河床的升高暗示灾难的累积性,而堤坝的加固则象征着人类对危机的机械反应——用物理防御替代系统反思,最终陷入"越救越危"的怪圈。
而未亡人的双重困境模糊了主客体之间的明显界限。"未亡人"既是幸存者又是加害者:他们在加固堤坝的同时,可能正将新的危机埋下。这种身份的模糊性揭示了人类在灾难中的复杂角色——既是受害者,也是问题的延续者。
此诗以稻草为棱镜,折射出希望与绝望、个体与群体、抗争与宿命的多重光谱。“非份之想"既指向希望的异化,又针对绝望的宿命,舟自横渡的书写以接近加缪式的荒诞哲学——在确认救赎虚妄的同时,赋予抗争悲壮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