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三月三,上巳节,古时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意为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此为祓禊【fú xì】。在历代的沿袭中,又增加了踏青、郊游、曲水流觞等内容。在先秦时,上巳节是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早在周朝,上巳日人们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人们称之为“禊”。
魏晋时,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唐宋时,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除了修禊之外,还有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
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

80
三月三日
〔明〕唐之淳
自别乡关已月馀,可堪禊日尚南徐。
我家正在兰亭下,曾有流觞念我无。
【感悟→】唐之淳,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侍讲,后因事被贬。此诗可能作于他被贬期间,正值三月三日上巳节,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81
口占奉期建安三月三
〔明〕汤显祖
排比新声接旧欢,重门初燕语春寒。
心知日暮能留客,明月西园是建安。
【感悟→】汤显祖,明代著名戏曲家,代表作《牡丹亭》。此诗可能是他应约前往建安(今福建建瓯)参加三月三聚会时所作。
82
上巳燕至
〔明〕汤显祖
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记兰亭三月三。
花自无言春自老,却教归燕与呢喃。
【感悟→】此诗是汤显祖上巳节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江南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83
三月三日
〔明〕陆深
一年一度春最好,三月三日烟雨中。
花外小车停过客,山阴褉事想遗风。
高楼正绕长江去,旧垒新看乳燕通。
桃李成蹊总相似,行人莫问午桥东。
【感悟→】陆深(1477—1544),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国子监祭酒。此诗可能作于他的某个春日,正值三月三日上巳节,诗人身处烟雨朦胧之中,感怀于春天的美好与时光的流逝。
84
庚寅三月三日渡江
〔明〕陆深
明岁行年五十五,今晨渡江三月三。
鸥盟鹭渚他无恙,鹏海龙沙我所谙。
北固山前帆欲满,东风阵里酒微酣。
楼船箫鼓旌旗绕,黄纸功名老尚堪。
【感悟→】此诗是他五十五岁时,在三月三日渡江时所作。
85-87
辛夘三月三日再叠前韵
〔明〕陆深
其一
百年过半五十五,一春最好三月三。
茂林修竹事可续,随柳傍花予素谙。
暖爱游蜂衙正放,晴看行蚁战方酣。
士师何止三宜黜,中散虚传七不堪。
其二
陶令閒居爱重九,故园今日是重三。
一觞一咏风犹在,江外江头路总谙。
地僻仙家无岁历,花开国色带朝酣。
黄鹂紫燕浑相识,旧垒新枝事事堪。
其三
江天十日晴无一,花市残时月过三。
卖困送穷方不验,品茶斗草事多谙。
新资恰有诗千首,旧恨惟凭酒半酣。
不是广平心似铁,粉匀香沁更谁堪。
【感悟→】此诗为陆深再次以三月三日为主题,叠用前韵所作。
88
张廷芳李若虚二宪副及江廷诸宪佥约游西湖左时翊大参后至得联句十首时成化癸夘三月三日也 其九
〔明〕程敏政
湖上风烟三月三,湖中新水远拖蓝。
风流再续兰亭后,文物谁当北斗南。
林外鸟惊人语乱,花前春共客情酣。
乘时张弛非沈湎,纪胜无才却自惭。
【感悟→】程敏政,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曾任礼部右侍郎。此诗是他与友人共游西湖时所作联句之一。
89
浣溪沙·上巳
〔明〕杨基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
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
水流花落任匆忙。
【感悟→】杨基(1326—1379),明代文学家,与高启、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此词描绘了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景象。
90
答杨承之上巳诗
〔明〕郭之奇
已过清明修褉天,桃花欲尽杏花颠。
一声黄鸟催春色,满地红苔落雨溅。
【感悟→】郭之奇,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兵部主事。此诗是他回应友人杨承之上巳节所作之诗。
91
三月三日
〔明〕纪坤
泼火雨过天蔚蓝,野花村北连村南。
流年已届五十五,佳节可怜三月三。
土风不解曲水饮,老怀自爱芳醪甜。
绵蛮黄鸟坐高柳,汝曹相对何所谈。
【感悟→】纪坤,明代文学家,生平事迹不详。此诗是他三月三日时所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乡风物的怀念。
92
三月三日雨中登雨花台
〔明〕钟惺
去年当上巳,记集寇家亭。
今昔分阴霁,悲欢异醉醒。
可怜三月草,未了六朝青。
花作残春雨,春归不肯停。
【感悟→】钟惺(1574-1624),明代文学家,与谭元春并称“竟陵派”。此诗记录了他三月三日雨中登雨花台的情景,抒发了对往昔的追忆与感慨。
93
三月三日
〔明〕张元凯
元已晴旭丽,吴趋土风嘉。
芳甸古茂苑,离宫昔馆娃。
良辰动水嬉,锦浪被清涯。
士女娇容服,顾影生光华。
绿帻吹参差,红袖拥琵琶。
濯濯春杨柳,灼灼夭桃华。
相谑竟何赠,芍药萌红芽。
少年扶醉归,青楼明月斜。
【感悟→】张元凯,明代人。此诗描绘了三月三日吴地(今江苏一带)的繁华景象与人们的欢庆活动。
94-95
三月三日
〔明〕何景明
其一
三月正三日,长安春可哀。
雁从南国至,花向北人开。
戎马中原地,乡关万里台。
蹉跎叹物色,容易岁年催。
其二
病眼看天地,风沙当昼吹。
赏心孤酒伴,行乐过花时。
水曲兰芳静,城阴柳絮迟。
东郊有车马,春色报人知。
【感悟→】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96
题于丹徒蛟溪书屋〔逸事〕
〔明〕刘基
去时三月三,来时九月九。
半个鸡头一杯酒,乡亲情谊最长久。
【感悟→】刘基(1311—1375),明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此诗为逸事之作,记录了诗人与乡亲的情谊。
97
三月三日
〔明〕邓云霄
新晴堤柳净年芳,修禊溪边锦绣香。
胜日管弦元上国,冶游风俗自吴王。
江南四姓谁争长,曲水□贤几擅场。
遥望会稽思往事,兰亭霞气晚苍苍。
【感悟→】邓云霄,明代人。此诗描绘了三月三日修禊溪边的繁华景象。
98
三月三日
〔明〕潘希曾
花枝狼藉鸟绵蛮,又是春风三月天。
蠹简字讹时自校,兽炉香细午初然。
赏心何处临流饮,归计无端对雨眠。
章贡合流开府地,滔滔终日不知年。
【感悟→】潘希曾(1476年—1538年),明代人。此诗记录了三月三日的春日景象与诗人的心境。
99
三月三日曾封君张比部邀阮令公登凤皇台 其二
〔明〕林熙春
佳序正逢三月三,仙郎直指南郊南。
春光明媚来天地,霖雨江山洗瘴岚。
幸托龙门浮绿蚁,敢云凤渚附青骖。
一痕初月归舟影,惹得讨成属太函。
【感悟→】林熙春,明代人。此诗为应邀登凤皇台所作。
100-102
雷峰三月三首
〔明〕释函是
其一
浩劫江山足战场,白云归处是家乡。
一帘夜雨浇残梦,百啭流莺过短墙。
春色到门山犬睡,淡烟遮岸海鸥忙。
乾坤有地藏痴拙,古木森森待日长。
其二
迟迟春日醉松门,生趣翻从世外存。
七十老翁初入寺,八年慈衲望孤村。
风低弱柳拖烟色,雨过新潮长石痕。
一上峰头占海气,越王台畔黑云屯。
其三
清簟疏帘镇日眠,百年多病且随缘。
雁翎去尽潭无影,燕子归来春可怜。
淡淡野烟孤屿暝,重重青霭远山连。
萧条人事逢寒食,犹听悲笳入暮天。
【感悟→】释函是(1611年—1659年),明末清初僧人。此组诗描绘了雷峰三月三的景象与诗人的心境。
103
三月三日
〔清〕王采薇
绿杨楼角带栖鸦,欹枕炉声正忆家。
吹梦夜风先到树,弄愁寒雨不妨花。
虫依香影垂帘网,蛾怯晨光堕帐纱。
我已离愁懒春褉,径泥何处又鸣车。
王采薇(生卒年不详),清代女诗人。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与对家乡的思念。

104
清平乐 其二 王百谷书上巳诗墨迹
【清】吴湖帆
今年三月。连夜纷霏雪。
何事东皇寒欲绝。病替踏青时节。
者番杨柳迎风。春旗飞盖交红。
未识丽人行处,长安陌上谁同。
【感悟→】吴湖帆,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词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此词是他看到王百谷的上巳诗墨迹后所作。
105
夜泛大明湖分南字韵
【清】王春溪
久客风尘倦,今宵酒意酣。
相随贤有七,刚值日重三。
新月如钩上,明湖似镜涵。
蒙蒙烟水里,幽梦到江南。
【感悟→】王春溪,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此诗是他夜晚泛舟大明湖时所作。

106
三月三日得雨
〔清〕胤禛
三春淑气动萌荄,膏雨知时四野皆。
东作共看沾溉足,西成咸庆岁时谐。
柔桑陌上青含秀,稚麦田间绿正佳。
伫览霏霏飘洒意,眷予兆庶少抒怀。
【感悟→】胤禛(1678—1735),即雍正皇帝。此诗记录了三月三日得雨的情景与对农业生产的期望。

107
三月三日
〔清〕弘历
逼闰节犹寒,上巳花始发。
马射古所称,韨稧今久歇。
王谢文会豪,张庾佳辞越。
才喜春云浓,可惜终风勃。
无心玩芳华,惟是廑耕垡。
【感悟→】弘历(1711—1799年),即乾隆皇帝。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三月三日的感受与对农耕的重视。

108
三月三日林山腴招集南河泊
〔清〕郑孝胥
微阴三月三,草生水初活。
相将趋水次,天影与波阔。
春水似胜秋,冰释未匝月。
水边虽无人,春气自发越。
畏庐商画稿,最取山一抹。
林间窣堵坡,势若涌木末。
嬉游甘适野,聊散冲冠发。
肉食者谋之,榱栋崩且折。
吾侪归何党,曷不乐今日。
【感悟→】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诗人、诗学家、书法家,也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此身份带有负面历史评价)。郑孝胥的诗作在清末民初的诗坛上颇有影响,是宋诗派重要诗人和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三月三日林山腴招集南河泊》是郑孝胥的一首优秀诗作,通过描绘三月三日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