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甲英雄大江铭记
清明祭:花甲英雄大江铭记
◎ 红榜作家 周西忠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江畔垂柳披蓑而立,雨丝斜织成千重素幔。王家巷码头,一杆长江救援队的旗帜下,一队志愿者面朝长江,香烛余烬,花瓣相混。几束素菊的花瓣,散落在江面,随流水缓缓漂去,向着天兴洲的方向。
童淑华,蔡从庆等人,颤抖地抚摸着队旗,悲恸地怀念着曾经站在同一旗下的队友陈忠贵,思绪着那个惨痛的悲愁。
那是2014年秋,江城武汉。暮色沉沉,寒飙凛冽,王家巷码头,浊浪排空。10月25日晚,天色已暗,凉风习习,陈忠贵与长江救援队的队友们吃完晚饭,坐在江边、看着江景、吹着江风、听着江涛。忽然,江面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陈忠贵另外5名队友飞速赶到码头上的一艘船上查找观看,距离船头约5米处的江中,一个人被大片水葫芦包围,仅头部探出水面。陈忠贵等人用手电筒探照,20余米外还有两人在水面上起起伏伏顺江漂流。
救援现场两个点位、三个人,陈忠贵当机立断,“先救水葫芦里面的人,水葫芦下面的流水特别的急!”
陈忠贵带头跃入江中,奋力向溺水者游去。队员童淑华将驳船甲板上的塑料软管绑在腰间,队员蔡从庆套着一个游泳圈,队员李首快、董昌河和魏需建,用船上的撑篙将水葫芦包围的溺水者顶住,以防被急流江水冲走。几分钟后,陈忠贵、童淑华一左一右将这名年轻人托出江面,在甲板队员们的帮助下,年轻人被拉上来。
成功救起一人,还有两名溺水者在江中。不幸的是,还有大量水葫芦随着湍急的江水奔流而下,从江中游泳接近溺水者实施救援实在困难,经验丰富的陈忠贵当机立断地说“先上岸,从上游顺流而下好近身救人。”
陈忠贵、童淑华、蔡从庆3人上岸以后飞奔几十米来到上游,再次下水。
童淑华抓住一名溺水者向岸边带游。
蔡从庆、陈忠贵一前一后向另一名溺水者游去。 陈忠贵跟在蔡从庆身后,一个大浪打过来,陈忠贵刚探出头,一大片水葫芦压顶扑来,直接覆盖在陈忠贵头上,陈忠贵再也没能探出头来。
这一年,陈忠贵已是64岁。
三天后,10月29日上午10点,警方在天兴洲大桥上游大约1公里处找到了陈忠贵的遗体。一个英雄就这么走了。三个临危的泳者被救,第二次入水救人的陈忠贵再也没有回来。
人走了,怀念便深刻而生动,念及过往,陈忠贵的一生就凸突而出。他自幼在江边长大,那个年代,游泳是江边孩子最大的乐趣。家长并不放心孩子玩水,可是看不住也管不了,他是那种放下书包到朝长江跑里,穿起裤子回家挨打的“班子”。
搏击江水练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练就了他耐劳耐磨的体魄,练就了他坚忍不拔的精神,练就了他善心善为的情怀。
到电线二厂当工人后,他体格强壮,干事舍力,兢兢业业,很快就入了党,后来提拔为中层干部,当过宣传科长、党办主任。他乐观、大方、开朗、善解人意,是工友们的贴心人、暖心人。
他性格果敢、勇于担当,有危险他第一个上,有重担他第一个挑。勇挑担子的个性铸就了他人生的信念,2010年6月,武汉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筹划组建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花甲之年的陈忠贵是第一批报名参加的人。当上自愿者,成为救援队的一员,从此以生命守望他人的生命就成为信奉的天职!
陈忠贵牺牲以后,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以多种方式看望慰问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和陈忠贵家属。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网、人民网、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媒体对陈忠贵的牺牲以及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的义举,进行了大规模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连续报道。
舍身救人的陈忠贵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先后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陈忠贵、童淑华、蔡从庆三人团队,被授予湖北省“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誉称号,武汉市“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誉称号。
陈忠贵所在的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2015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荣誉称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清明雨碎江波寒,长歌当哭悼英魂。
十年过来,长江救援巳赢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一支以生命守望生命的英雄团队,在许多荣誉中,陈忠贵是最亮丽的一面旗,以花甲之躯托举另一条生命,诠释了人间的大爱,悲秋暗夜的恶浪吞没了你,你却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上。
银发染霜终不悔,逆水逆行见初心。安息吧,陈忠贵烈士,江河铭记你,白发赤子心,是世上最美的花。是人间最炽热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