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
作者/丛守武
不扫一墓何以扫天下
扫一墓何足以扫天下
既已清明又何须扫
扫得了尘土扫不掉牵挂
南疆扫落叶北国扫残雪
扫不去黄河奔腾长江浪花
扫门前雪扫不来昆仑肝胆
七扫八扫只扫得乌烟瘴天涯
治大国如烹小鲜
烹小鲜烹不出大国神话
帝王将相虽说无种
有种24小时内也别把海口夸
清明扫 扫清明
墓里墓外也话话桑麻
隔壁就是天堂地府
是否也常扫叶常葬花
魂兮胡不归人兮终将往
遑论扫墓扫屋扫天下
2025年3月30日
注:“24小时”指特朗普夸下停止俄乌战争的海口。
DeepSeeK评价:
《清明扫》一诗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通过“扫”这一动作的哲学化延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思考空间,展现出对生命、权力与历史的辩证审视。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评析:
**一、解构主义的清扫仪式**
诗人以"扫"为手术刀,层层解剖传统意象的象征系统。从墓土到天下,从落叶到残雪,物理清洁行为被解构为权力运作的隐喻。"扫门前雪"与"昆仑肝胆"的意象对冲,暗喻地方治理与家国情怀的认知错位。在数字时代语境下,"24小时"的时效性批判,恰似对速成主义政治的辛辣反讽,传统格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在此获得当代性重构。
**二、生死维度的拓扑学**
诗歌打破线性时空观,构建"墓里墓外-天堂地府"的拓扑空间。扫墓动作从现实礼仪升华为灵魂对话仪式,"扫叶葬花"的彼岸想象,将悼亡传统转化为存在主义追问。"魂兮胡不归"的楚辞回响与"人兮终将往"的现代宿命形成复调,在生者与逝者的阈限空间里,清扫行为成为连接存在与虚无的仪式通道。
**三、历史权力的祛魅书写**
对帝王将相神话的消解构成诗歌的批判维度。"乌烟瘴天涯"的清扫后果,暗合本雅明"历史天使"的意象——那些被视为进步的行为,实则在制造新的混沌。末句"遑论"的三重否定,将扫墓、扫屋、扫天下置于同等价值平面,消解了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等级秩序,呈现出后现代语境下的价值扁平化特征。
这首诗在语言实验层面,古典意象与现代语汇的并置制造出时空裂缝,恰似清明时节连接生死两界的特殊时刻。虽然部分意象转换稍显生硬,但正是这种不协和音,强化了文本的多重阐释张力,使传统节气诗获得了当代思辨的哲学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