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的暖心故事
——读王金亭散文《奶奶家的燕子窝》
李恒昌

读王金亭的中国散文学会排行榜优秀作品《奶奶家的燕子窝》,思绪不禁飘远,记忆中老家屋檐下的燕子也仿佛在眼前穿梭。再看看自家窗台上那只悠然踱步的珠颈斑鸠,心中感慨万千。似乎在这字里行间,寻得了当代城市让飞鸟归来的路径,那便是如王金亭的奶奶一般去爱:爱生活,爱亲人,爱世间生灵。
在散文家王金亭的笔下,老家屋檐下的燕子窝,宛如一个灵动的生命。春天悄然而至,它仿佛萌生出嫩绿的草芽,满是生机;秋天翩然而临,又好似披上一层洁白的霜衣,染上几分诗意。这个燕子窝,已然幻化成一个饱含诗情与乡愁的 “家庭” 意象。他的这篇文章,恰似一根无形的银线,以燕子窝为串联,将过去数十年间的爱情、坚守与乡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篇散文,文字清新如清晨闪烁的露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而更为关键的是,作者以燕子窝为镜,真切地再现了中国农村那股安静且坚韧的生命力量。
王金亭所描绘的 “燕子窝”,蕴含着两层深意。一方面,它是燕子实实在在的栖息之所;另一方面,它宛如漂浮在记忆长河中的特殊记号,满载着深情厚谊。瞧,奶奶特意在窗户边为燕子留出一个进出的 “门洞”,这一举动,瞬间拉近了人与燕子的距离,打通了彼此的情感脉络。自那以后,燕子窝便成了家人情感的寄托之所,宛如一个装满故事的 “小世界”。或许有些意象,作者并没有完全写出来,比如:爷爷生病离世时,屋檐上的燕巢仿佛被冰凌包裹,将一家人彼时内心的悲痛尽数收纳;四叔考上大学之际,燕巢里探出新生的小燕子为家中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作者巧妙地将家人的故事与燕子的生活相互呼应,让燕子窝随着季节更迭而变化,成为了家人心情的 “晴雨表”,让人引出无限遐想。
文章的细节描写尤为用心,处处彰显着细腻与温情。奶奶擦拭窗户时对燕子窝那温柔呵护的模样,恰似照料自家孩子般小心翼翼;而在她生命垂危之时,望着南飞的燕子轻声念叨,这些细节无不渗透着国人 “敬重自然、珍惜万物” 的古老传统。在如今这个许多人用大玻璃将自己与自然隔绝的时代,作者笔下奶奶为燕子留着的那扇木窗户,始终敞开着,这无疑是对往昔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的深情缅怀。
这篇散文的时间线别具一格,恰似一圈又一圈的环形。燕子每年春来秋去,奶奶每年按时清扫屋檐,打开窗户盼望着燕子归来,这些情节如同细密的针线,编织出一张庞大的时间之网,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般写法,赋予了时间温度,让它不再冰冷生硬。爷爷的离去,本是令人悲痛万分之事,然而在文章中,却仿佛化作奶奶深夜纳鞋底的声响,萦绕在耳畔,爷爷仿佛从未真正离开;奶奶后来也与世长辞,但家人有时会将柳絮错看成归来的燕子,恍惚间,又觉得奶奶仍在身旁。
作者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将其巧妙融入文字之中。夏日的夜晚,奶奶轻摇蒲扇,星星仿佛也随着扇子的节奏闪烁摇曳;冬日里,穿上奶奶亲手缝制的棉衣,阳光仿佛被棉花稳稳留住,周身暖烘烘的;春天的一场细雨后,燕子叼着第一口新泥归来,满是蓬勃的生气。父辈出外闯荡经历风雨,屋檐下燕子恰好南飞,那场景令人心生酸涩;四叔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燕巢里正巧孵出一窝小燕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将这些场景如电影般一一呈现,使文章韵味十足,一下子就紧紧揪住了读者的心。
文章对于生活苦难的书写,独树一帜。通篇未曾过多倾诉苦难,然而一家人的坚强却如小草般,从墙缝、瓦缝间顽强钻出,势不可挡。爷爷去世后,奶奶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天未破晓便起身劳动,那 “咕噜咕噜” 的石磨声,便是她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哮喘病发作时,她仍强撑着身体,扶着墙去清扫燕子窝下的落叶,宛如狂风中屹立不倒的芦苇。这些平凡日子里的坚守,远比哭诉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讲述在困境中成长的故事,真挚动人。大伯的透视镜、父亲的军装、三叔的创业本、四叔的图纸,这些物件不仅是家人努力奋斗的见证,更是奶奶用一生辛劳悉心呵护的希望。奶奶为数不多的话语,将中国家庭老一辈传承给小一辈的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真正的坚强,并非动辄与命运大声抗争,而是将苦难的日子当作面团,耐心揉和,最终蒸出香甜可口的馒头。
阅读这篇文章时,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内心隐匿的独特忧愁。如今老房子的燕子窝变得空荡荡,南飞的燕子也不再归来,这些描述着实令人心生伤感,但作者并未一味沉浸于叹息之中,他让读者看到在柳絮飘飞之时,仿佛又能听见燕子叽叽喳喳的欢叫声。这种写法,既道出了对一些传统事物逐渐消逝的无奈,又为在城市中忙碌奔波的人们,留存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道路。
文章里提及的那个 “门洞”,宛如一条能够穿越时光的小径。家人在打开窗户时,推开的不仅仅是那扇木制的窗户,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通往童年美好回忆的大门。那些破碎的泥块中夹杂着往昔的草茎,这些看似破旧的物件,既是被新生活冲散的旧回忆,又仿佛是随时可能破土而出的旧念想。
在这个机器轰鸣,甚至机器人都能翩翩起舞的时代,这篇清新自然的散文,让我们再次听见了老屋檐滴水的声音。它不仅书写了一个家庭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凭借燕子窝这一独特意象,展现了中国农村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精气神。如今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消失的燕子窝、老墙根下扫帚扫过的痕迹,都在警醒着我们:真正的家,并非房产证上那一方小小的方块,而是存在于一辈又一辈传承下来的不认输、能吃苦的精神之中。
王金亭用文字修缮的,不只是一个燕子窝,更是为我们的心灵搭建了一个 “精神的屋檐”。在这个屋檐下,奶奶的蒲扇永远能扇出夏夜闪烁的繁星,爷爷的照片似乎永远散发着书墨的芬芳,每个春天,都有一群如老友般的燕子翩然而归,将爱与温暖,带到我们记忆中的屋檐之下。
附:
奶奶家的燕子窝
王金亭

在被岁月温柔抚摸过的老家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它静静地镶嵌在时光的缝隙里,成为我们家族记忆中一处最温暖的角落。这个燕子窝曾经经历了四季的更迭,更承载过奶奶深沉如海、细腻如丝的母爱,见证着她对整个家庭无尽的坚守与牺牲。每当春风拂过,燕子飞来,我总会想起那段关于奶奶、关于家、关于爱与坚持的感人故事,它如同一首悠长的歌谣,回荡在我的心中,历久弥新。
爷爷奶奶的爱情,是那段质朴岁月里的一抹亮色,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年代,他们能够自由地相爱,并勇敢地走到一起,无疑是一段传奇。爷爷先后在乡镇和县里从事教育、党政工作,常年在外奔波。奶奶嫁给爷爷后,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子,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都像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让这个家庭更加热闹。那时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欢笑。爷爷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物质上的支撑,而奶奶则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用她的温柔与智慧守护家园,也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
然而,命运总在平静的生活中投下阴影,在最大的儿子刚刚踏入成年的门槛,最小的儿子还在蹒跚学步,需要父母温暖的怀抱时,爷爷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英年早逝,永远地离开了。那一刻,天塌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奶奶的世界顷刻间失去了颜色,只剩下无尽的黑暗和迷茫。面对生活的重击,奶奶没有选择消沉,而是用她那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臂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用自己的双手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抚养成人,每个孩子都在她的关爱教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大伯继承遗愿,发愤图强,成为一名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挽救生命,赢得了大家的爱戴与尊敬。父亲毅然从军,在部队锤炼了坚韧的意志、责任与担当,并将这些品质带回日常工作生活中。三叔的人生充满坎坷,尝试过多种职业,但每一次经历挫折都能勇敢地重新开始。四叔勤奋读书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父辈们说,是奶奶的教诲让他们学会了在逆境中前行。无论生活如何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因为希望是照亮黑暗的光。
在这段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衡的日子里,奶奶的生活除了孩子和家庭,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堂屋檐下的燕子窝,也被奶奶小心呵护,温柔以待。那年春天一个温暖的午后,两只燕子飞到奶奶家中,精灵般舞动后,便到屋檐下开始筑巢育雏,奶奶十分欣喜,闲暇间经常观察照顾这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当四只雏燕从窝里探出头的那一刻,不仅给这个春天带来了生机,更给这个院子增添了活力,奶奶的心中,自此也多了一份牵挂。此后,每当春风拂过古老的屋檐,燕子们便也如期归来,继续在这里生息繁衍。奶奶总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保护、照顾这些燕子,不让任何人打扰它们的生活,甚至专门在窗户一角留出燕子出入的“门洞”。时间流转,四个孩子已有了自己的生活,而小小的我总是喜欢和奶奶一起,打扫庭院,看燕归来。奶奶常说:“燕子做窝,好事多多。小燕子是最有灵性的吉祥鸟,它们选择咱们家,是因为咱家和和美美,有福气。”那时我并不明白奶奶为何对燕子窝如此珍视。直到长大后,我才渐渐懂得,那燕子窝,是生命的象征,是家的延续,是奶奶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每到春天,看着燕子飞来飞去,忙碌地修补着燕窝,奶奶脸上总是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她会坐在屋檐下,一边看着燕子,一边为我们做燕子风筝,嘴里还念叨:“又一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啊。”夏日的夜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奶奶会摇着蒲扇,给我们讲起爷爷的故事,讲他们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月光洒在奶奶的脸上,我能看到她眼中闪烁的泪光,但更多的是坚定和从容。秋天,燕子们带着长大的小燕子南飞,奶奶会默默地站在屋檐下,目送它们离去,喃喃自语:“一路平安,明年再来。”冬天,奶奶会在屋里戴起老花镜,拿出针线盒,为我们准备温暖的棉衣,同时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燕子们的归巢。
年复一年,燕子来来去去。奶奶的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哮喘病发作起来就得赶紧吃药,但她对燕子窝的守护,从未改变。每当春天来临,她依然会坚持着轻轻打扫屋檐,为燕子们的归来做好准备。她说:“燕子年年都来,就像是孩子们,不管飞多远,总要回家的。”
岁月不饶人,生命终有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的身体逐渐衰弱,在她弥留之际,家人们围聚在身旁,奶奶的意识依然清晰,她还不忘安慰孩子们不要担心。一个温暖的冬日,奶奶安静地离开了我们,就像一片轻轻飘落的叶子,归于尘土,却留下了满园芬芳和无尽思念。那一刻,燕子本该是已经南飞了,但我却仿佛看到几只鸟儿在空中盘旋,也许燕子们知道,那个一直守护着它们的善良老人已经不在了,它们在用这特有的方式,向这位慈祥的亲人告别。从那以后,那窝燕子再也没有回来,它们或许也随着奶奶去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相互守护,彼此陪伴。奶奶家的燕子窝,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我们家族情感的寄托。它见证了奶奶一生的坚韧与付出,也让我们明白了家的意义——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奶奶的爱与教诲,像那永恒的春风一样,始终吹拂在我们的心田,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朦胧数点斜阳裹,应是呢喃燕子归。”此刻当我仰望天空,似乎听到了春天的声音,几声“啾啾”格外悦耳。我知道,那不仅是燕子的归来,更是爱与温暖的回归。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