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书记的恩情
王侠
那年,我们在大雪纷飞中在那片黄土地上下了卡车,那个时候岁月如歌,青春如火。我插队在延安地区甘泉县城关公社,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地方。公社,就是如今的乡或镇,在那里,我开启了一段难忘的人生旅程。初到生产队,我便一头扎进了农村的劳动生活。羊圈、牛圈、驴圈里,我和老乡们一搭里(一块)辛勤地积肥;川道田里和山上,我肩挑着肥料,跟随犁地种地的队伍,穿梭在田野间山间。扛起镢头,我和生产队里的人们奔赴山上,开垦出一片片希望的土地;在烈日下,我们男女一同挥汗如雨,锄地、收麦子,每一滴汗水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广阔天地中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脱胎换骨,锤炼身心,我决心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自己的青春篇章。然而,我却几次都没参加县里、公社召开的知青会议。每一次会前点名,唯独都缺了我,县里、公社都开始怀疑我的存在,或者是有什么问题。终于,公社一把手杜书记奉命亲自来生产队进行调查。大队书记李志华陪着杜书记,他们见到了我。杜书记开门见山,问我为何多次不参加大家抢着去的知青会议,那也是改善知青伙食良机,也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经济条件不好,我要好好劳动,学习农业技术,多挣点工分,给家里减少负担。”杜书记听了我的回答,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杜书记告诉我,明后天大后天延安地区要召开三干会议,县里和公社已经点名让我参加,另一个知青是大庄河的温东方。我既惊讶又兴奋,随杜书记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路途。到了延安,住在了招待所,县委曹书记却交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修改并誉写明天大会上他的讲话稿。原来,秘书代笔的讲话稿,曹书记不太满意,而他看到了我在路上写的字,便把这份重任交给了我。我虽然有些害怕与紧张,但在曹书记的坚持下,我硬着头皮答应了。那二十多张讲话稿,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仔细辨认每一个字,一边誉写,一边大胆地修改。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将我认为合适的内容融入其中。直到半夜,我才完成了任务,将修改与誉写好的稿件送了过去。第二天,曹书记在大会上滔滔不绝地发言,赢得了会场阵阵掌声,地委书记许效民也是非常热烈的鼓掌。
下台后,曹书记高兴地说:“从来讲话没有这么顺畅过!”我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回到甘泉县,杜书记对我说:“你暂不要回生产队了,就在公社参加活动。”于是,我开始参与黑户遣返、征收粮食、修路、修水库、民兵训练等工作,还挂上了连长、排长的职务。在杜书记的指导下,我增长了见识,增加了才干。他经常问我这问那,给我扩宽思路的指导。他的温和与细心,让我深受感动。他知道我有当作者、当作家的愿望,便指导说:要多看书,多观察,多记笔记,那就不要去贪图一官半职,好好用心,多学毛选,那是理想的世界观形成的重点和方向,有了这个,才会有优质的自己,才可能多做文章,有了实力,也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也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此后,他看到我的缺点就指出,看到优点就表扬,让我学会了解决问题和调查问题的方式方法。虽然我自认为是个笨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在杜书记的培养下,我逐渐有了上进心。那段日子,我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杜书记的恩情,如同那黄土地一样深沉,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如今,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我依然从心底里感激杜书记。是他,让我在那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是他,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是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杜书记,您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您的教诲,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那片黄土地上,我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也收获了人生的宝贵财富。至今,我已经撰写和发表了几十万字了,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回想起来,杜书记的恩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会永远珍惜那段经历,永远感激杜书记对我的培养与关爱,我会笔耕不辍,写出越来越多的优质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