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铸军魂:马学林藏头诗中的艺术镜像与精神图腾
撰文/马彦
2025年3月30日
在数字洪流冲刷传统文化的今天,马学林以十三首七绝藏头诗构筑起一座连接古典诗词与现代军旅文化的艺术桥梁。这些诗作如精心打磨的多棱镜,每个切面都折射出军旅艺术家张保和的精神光谱。诗人以平水韵为经,以藏头技巧为纬,在二十八字的方寸之间编织出壮阔的时代画卷,既是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完美承继,更是对军旅文艺本质的深度叩问。
一、形式之维:藏头诗艺的双重突破
1. 在《德艺双馨》中,"德泽苍生"与"馨著辉煌"形成道德与艺术的互文结构,这种藏头设计突破了传统藏头诗机械拼贴的局限。诗人将"德艺双馨"这一现代文艺评价标准,通过"苍生宣""九州连"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诗性存在。平水韵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形式复古,"双星闪耀军营地"的现代军营意象与古典韵律碰撞,创造出"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奇观。
2.《军旅艺模》的韵脚选择堪称精妙,上平声五微韵特有的细微震颤,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军人气质中刚柔并济的特质。"显神威"的铿锵与"闪耀晖"的璀璨,在"模声笑语向前飞"的收束中达成动态平衡。这种声韵与内容的深度咬合,使传统七绝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张保和的快板艺术让传统曲艺绽放时代光彩。
3. 在《方言圣手》中,诗人用下平声八庚韵的清越之声,构建起方言保护的音韵堡垒。"方音绕巷稚童声"不仅是对声音景观的诗意捕捉,更是通过"圣代犹珍先韵在"的历史纵深,将方言传承提升至文明赓续的高度。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突破,使藏头诗从文字游戏升华为文化宣言。
二、意象密码:军旅美学的诗性重构
1.《笑动神州》中的"战士夸"与"美奇葩"构成张力十足的意象组合,军营的阳刚之气与艺术的柔美特质在此达成完美融合。当"州院荷花府是家"的江南意象闯入军旅语境,传统诗词中的婉约符号被赋予新的内涵,正如张保和的喜剧艺术让军营文化更具亲和力。这种意象重构打破了军旅诗歌的刻板印象,开辟出刚柔相济的美学新境。
3.《声润陇原》以"润雨滋苗"的自然意象,构建起艺术滋养的生态系统。"陇上云祥"与"原田锦绣"的空间并置,将西北大地的地理特征转化为精神成长的隐喻。这种意象转换与张保和"深入基层"的创作理念形成异质同构,诗中"赋诗篇"的收束,恰似艺术家将生活养分转化为艺术精粹的创作过程。
4. 《恢趣天成》通过"稚子戏声""狸奴绕廊"的童趣意象,解构了军旅艺术的严肃性。"天碧云悠鸢翥远"的旷远画面,与"成诗一笑每时忙"的创作状态形成奇妙呼应。这种意象编排既是对张保和喜剧智慧的精准捕捉,也暗含"大巧若拙"的艺术哲学,在稚趣中见深沉,于闲适处显匠心。
三、精神图腾: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1.《时代印记》中的"丝路接云霞"意象,将个人艺术轨迹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经纬。"印痕深刻辉煌史"以金石般的力度,镌刻出军旅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担当。当"星河照汉家"的古典意象照亮当代语境,传统文化基因在诗行间完成现代转型,这正是张保和将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精神的诗化写照。
2.《民风代言》以"风舞龙腾"的民俗意象,架设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代有贤才承伟业"的递进结构,构建出文化传承的基因链。诗中"谱新篇"的开放性结尾,恰似张保和"自编自演"的创新实践,在继承中开拓,于坚守中创新,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
3.《宁夏中卫》的地理书写超越地域局限,"卫家建设展飞翔"将故土情结升华为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升华与张保和"感恩图报"的人生信条形成共振,诗中"永吉祥"的祝福与"展飞翔"的展望,共同绘制出军旅艺术家精神成长的心灵地图。
结语: 这十三首诗作犹如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每个音符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激荡回响。马学林以诗人之眼洞察军旅文艺的本质,用藏头诗的形式封印时代精神。当我们在"卓越田"里看见艺术耕耘的汗水,在"向前飞"中听见强军战歌的旋律,便读懂了这些诗作不仅是献给张保和的赞歌,更是解码中国军旅文化基因的文学密码。在这幅用平水韵绘就的精神图谱上,传统诗词的格律之美与当代军人的热血丹心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史诗。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