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读《王阳明》“光明与生俱来的自信”有感(四)
文/赵建平/陕西
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良知。这一良知,内涵丰富,包含了道德感、判断力与意志力。道德感与判断力,宛如精准无误的导航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而意志力,则如同坚韧不拔的动力源泉,赋予我们将正确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持之以恒直至达成目标的力量。基于此,王阳明明确指出:“人胸中有个圣人在,圣人的标准就是——‘肯致良知’。”
这其中,“肯”与“不肯”成为了关键的分水岭。当一个人“肯致良知”,其人生往往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事业上也更易收获成功的果实。究其根本,是因为良知所具备的道德感、判断力和意志力这三大要素,犹如强劲有力的引擎,持续推动着我们奋勇向前,为我们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指明正确的方向。
反之,若一个人“不肯致良知”,那么他极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最终沦为社会中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
这是由于其不相信良知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不认可自身内心深处的良知。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恍惚迷茫的状态,总是试图“向心外求”,妄图借助心外之物来构建和稳固自己的自信。
然而,心外之物终究是外在的、不稳定的,它们并非我们内心的本质,无法永远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或者消逝不见。一旦失去这些外在的支撑,自信的根基便会瞬间崩塌,自信之树也会随之枯萎凋零,恰如阳明语录中所描述的——“埋倒了”。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内心缺乏自信的平庸人。
自信的根源在于“至良知”。而良知主要涵盖三个重要方面:其一为道德感,它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善恶、美丑的直观感受与判断标准;其二是判断力,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明辨是非、权衡利弊;其三则是意志力,让我们能够坚守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将想法付诸实践。当一个人在良知的驱动与引领下,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强烈的使命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作为,同时也会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信“心法”包含四个层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行为自信、能力自信,政治自信,简称为“四为自信”。
无论是文化自信,让我们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充满自豪与认同;还是行为自信,确保我们的行为动机纯正行动坚定;亦或是政治自信,使我们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充满信心。追根溯源,它们都源自我们与生俱来的“仁心”,而在阳明心学中,这“仁心”便是——“那颗良知”。
在这“四为自信”中,“能力自信”有着独特的内涵。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不是单纯依靠不断地学习知识就能轻易获取的。
“能力自信”的获得,关键在于“用心”。当我们内心的良知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确信某件事情是正确且值得去做的,那么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激发出内在的潜能,获取完成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例如,对父母的孝顺是良知的一种具体呈现。当一个人“真有孝顺的自信”,他必然能够通过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寻觅到孝顺父母的各种方式和能力。
《弟子规》里的“冬则温,夏则清”,便是生动的例证。这充分表明,能力自信并非仅仅依赖于持续不断地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源于用心去践行良知。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坚定地对自己的“良知自信”。只有秉持着这份对良知的坚定信念,我们才有可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就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反之,倘若缺乏对良知的自信,人生之路或许将会充满迷茫与坎坷,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就和幸福感。
2025年3月28晚,于秦汉,随笔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县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三原县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咸阳文学院三原县分院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