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的蓝田青泥谷
最近研究东晋到南北朝时蓝田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北史》中的《于瑾传》,发现于谨在永熙三年(534),因功,被为蓝田县公后,又于大统二十年(544),率宇文护和杨忠南伐在江陵称帝的梁元帝萧绎。其时,把握西魏国政,后追封为周文帝的宇文泰,曾于青泥谷为于瑾饯行。当时有人问于瑾萧绎会有何对策。
于瑾回答说:“显耀军威于汉、沔,倾其全力以渡江,直上攻占丹阳,是他的上策;迁移城郭中的居民,退守子城,等待援兵到达,是他的中策;如果难以迁移人口,坚守城郭,是他的下策。”
很明显,西魏军是通过蓝关古道,出商洛,赴江陵的。
对于文中的"青泥谷",有人解释在蓝田县城南。很明显,这是指在今蓝田县城以南的蓝关镇营上村,曾被称为青泥城。北周时曾迁峣关于此,称为青泥关。后蓝田县城从旧址迁于现址后,因青泥关接近蓝田县城,故被称为蓝田关。唐代时,曾于青泥城内设驿站,称青泥驿。
但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营上村一带属于秦岭外灞川地帶。而谷指山内河谷。很明显,上文中的"青泥谷"位于秦岭之内。
古时,蓝关古道中,从灞川通往商洛的路线,除峣岭道(即唐时李西华所开正道)外,所经山谷有蓝田谷(蓝水谷),莽谷(今辋川),倒回谷(今道沟峪),刘谷(今流峪)。其中蓝田谷是先秦时正道,蓝田县名即由此而来,而莽谷一线,不属正道,是秦末刘帮绕峣关,偷袭关中路线,往行不便。李西华道北魏尚未正式开通。而倒回谷和刘谷路线亦属后来路线。"青泥谷"属于哪条谷道呢?
应该是刘谷。宋敏求《长安志》记载说,刘谷水就是泥水,并且引用《水经注》,认为刘谷为"蓝田山之东谷"(为《水经注》轶文,今本《水经注》无此内容)。这个观奌是正确的。
那么,经刘谷(流峪)如何入商洛呢?
唐时,自蓝田县城东溯灞河右侧,东北经普化、马楼、玉山,再折东南沿流峪河谷而行,经柿园子、上石家、张家坪、魏家沟越秦岭,沿丹江支流东南行,直通黑龙口,然后和蓝关古道干线相接即可。这条道史称“玉山路”。
从《北史》看来,玉山道在北魏时已经开通,成为蓝关古道重要分支路线。
除了《北史》这个证据之外,北魏时玉山路已经开通,还有两条间接证据。
第一,今牧护关和黑龙口帶的风俗相同,同蓝田和商洛差异很大。以前来客来访,会同主人妻女同炕,这奌贾平凹有关文章介绍过。这是北方游牧民族遗风,当为北魏所传。
第二,于瑾伐梁后十三年后,即北周天王元年(557),蓝田县就被分割成玉山、白鹿2县。玉山县辖今蓝田的九间房镇、灞源镇、厚镇、玉山镇及渭南市临渭区靠近蓝田北岭的部分地区,其县治距县东十公里,在今清水峪玉山附近。
由此可见,北魏之时蓝田东川及流峪一帶己得到一定开发。这是流峪一带开始进入史籍(《北史》和《水经注》)的原因。
另外,黑龙口当地人传说,当年刘邦入关巾,曾从黑龙口分兵,一路正面佯攻,另一路从右侧越秦岭经张家坪出峪,直取咸阳,迫使秦二世投降。清代商州诗人王时叙曾针对此写诗说:“山口从来号黑龙,途通西北当此冲,分兵刘季人知否,酒卖街头醉老翁。”
传说不一定成立,但它反映了由黑龙口翻秦岭,的确是蓝关古道一条分支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