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之十九
奉调人教社
李 皓

1954年初,凛冽的寒风仍在东北大地上肆虐,吴伯箫却怀着别样的热忱,接到了来自教育部的调令——前往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彼时,他在沈阳师院担任副院长(主持工作),接到调令后,他深知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使命,稍作准备,便先行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
一到北京,吴伯箫便径直前往人教社,与社长叶圣陶会面。叶圣陶,这位文学界和教育界的泰斗,早已在办公室等候。两人一见面,叶圣陶便热情地迎上来,紧紧握住吴伯箫的手,说道:“伯箫啊,盼你许久了,如今你能来,人教社的工作定能增添不少活力!”吴伯箫谦逊地笑道:“叶老,我初来乍到,还得多向您请教,此次任务重大,我定当全力以赴。”
两人促膝长谈,叶圣陶详细地向吴伯箫介绍了人教社的情况以及此次调他来的主要任务——主抓编辑《文学》课本。吴伯箫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心中已然开始构思工作的方向和思路。交谈结束后,吴伯箫不敢有丝毫耽搁,又匆匆赶回沈阳师院。
回到沈阳师院,吴伯箫有条不紊地交接工作,辞去副院长一职。同事们听闻他要调走,纷纷前来道别,言语间满是不舍。吴伯箫安慰着大家:“此去北京,也是为了教育事业,咱们虽不在一处,但目标是一致的。”
处理完沈阳的事务,吴伯箫再次回到北京,全身心投入到《文学》课本的编辑工作中。2月15日,他又一次与叶圣陶相聚,重点畅谈编辑思路。吴伯箫兴致勃勃地说道:“叶老,我认为《文学》课本应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要让学生既能领略到文学之美,又能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叶圣陶深表赞同,补充道:“没错,语言的准确性更是重中之重,一字一句都关乎着对学生的引导。”两人从选材到编排,从内容到形式,讨论得十分热烈,不知不觉,窗外已夜幕降临。
3月22日,吴伯箫将精心整理的《文学》课本编辑要点交到叶圣陶手中。叶圣陶戴上老花镜,仔细审阅,边看边点头,对吴伯箫的工作成果颇为满意。
4月1日,为了让《文学》课本更具权威性和丰富性,吴伯箫召集文艺界人士召开座谈会。会议室里,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吴伯箫诚恳地说道:“各位都是文学领域的翘楚,此次请大家来,是希望能集思广益,让我们的《文学》课本成为精品,为学生打开文学的大门。”大家纷纷发言,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从诗歌到小说,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然而,从1月到4月,吴伯箫虽然在人教社忙得热火朝天,但工作调动手续却一直未办,来社后的具体任职也未明确。人教社的出入管理严格,必须凭证进出,所以吴伯箫初调人教社时办的出入证“职别”一栏是空着的。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工作的热情,他殚精竭虑,一心扑在《文学》课本的编辑工作上。
直到当年4月底,各项手续终于办妥,吴伯箫正式调入北京,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主抓《文学》课本编辑工作,同时兼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还担任《文艺学习》杂志编委。
在之后的日子里,吴伯箫和叶圣陶几乎天天见面。他们一起讨论《文学》课本的编撰,从选篇到语句,甚至个别用词,“讨论得极琐屑,近乎咬文嚼字”(叶圣陶语)。但他们深知,准确的语言对于广大学生的重要性。在一次讨论中,吴伯箫拿着一篇课文,对叶圣陶说:“叶老,这里这个词,我觉得用‘坚韧’比‘坚强’更能体现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精神。”叶圣陶思索片刻后,点头道:“伯箫,你说得对,一字之差,意境大不同啊。咱们可不能在这些细节上马虎。”
就这样,吴伯箫在人教社,凭借着他的诚恳朴实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叶圣陶等上下同仁一起,为编撰优秀的《文学》课本,为培养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默默耕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从1954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到1955年5月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第一版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刷出版(供1955年秋季试教用),前后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而吴伯箫在人教社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来的教育工作者们,在追求知识传承与文化教育的道路上,严谨治学,不忘初心。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