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实践撬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文/星辰大海
九十年代初,北路的巡检山区小学每月会安排一次劳动实践——上山背柴,为学校的师生灶解决燃料问题。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全校师生会兴高采烈奔赴户外奔向大山。年纪小的一二年级学生则由班主任领着在山脚下捡拾柴禾。大同学这一天最扬眉吐气,也许平日里学习跟不上他人,但这一天大捆柴禾在操场一扔绝对是最显眼的,会赢来同学羡慕的眼光和老师的激励赞赏。小孩子会在山根拾柴之际采几朵花,打几个滚,有时会拉着老师看山间的小鸟,所有往日的不快一扫而过。在大山的怀抱中涨红着脸庞的劳动者的笑,分享彼此干粮和水,还有力气大的帮着力气小的同学砍柴扎捆,甚或二次上山帮拿。累并快乐着。乃至到了第二天课堂听讲格外的专心,因为师生关系在劳动中得到了加深,还因为在满头大汗的体能挑战中学习反倒成为最轻松的事。
上个世纪末的石门区学校,每周的全校大扫除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分工合作,抬水清扫、擦桌抹凳、攀窗除尘,嬉戏打闹……最后的紧张时刻就看流动红旗花落谁班。班长和劳动委员是班级的得力助手,督促检查越严,班级卫生流动红旗夺得机会越大。劳动和班级荣誉紧密联系,汗水浇灌幸福花,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各种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变的是望子成才百姓的热切期盼,变化的是如今的山区学校,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校容校貌成为偏远山区最亮眼的名片。山里的孩子早已吃上了免费的营养午餐,信息化教学设施已在班班实现。匪夷所思的是:新建的校点渐次撤并,山里的孩子不少已进城求学,山区校园的孩子多了手机的陪伴。很痛心,身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乡村,课堂上孩子们竟然不认识麦苗,玉米也成了穗大粒黄的图片。人烟稀少、土地撂荒,山里的娃娃也丢失了田间劳动亲近大自然的锻炼。教育被重新定义,成绩成为众目关注的焦点。上学完成作业,回家催写作业,考试的指挥棒下家长教师学生全都拼在了分数前。
于是,孩子打着学习的幌子可以不做任何事,于是上网课成为逃避家长监视的遮掩。于是校园的环境清洁颇让老师头疼,连鞋带都记不好的孩子家长排班来校给孩子们打饭。于是顽劣任性的学生老师不敢多言,于是作业拖拉、贪恋手机敷衍学习的孩子成为学困生转化的老大难……城区学生暴涨,新建的学校师资紧缺,锻炼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不断被城区选招,五谷不分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山区的教育质量堪忧,乡村的教育发展路在何方?
立足乡村实际,发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自然资源优势,以劳动实践锻炼撬动乡村教育质量的发展理当成为我们的首选。
一、学校“五育”并举办学方向不可偏废。劳动教育不可只出现在课表上,贴在墙上,而应实实在在的落实在活动实践中。让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在学生心中扎下根。
二、家校联手做好学生家庭劳动的教育跟进,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宣传引导家长要舍得让孩子动手,要敢于让孩子出错,在家务劳动中密切亲子关系,习得生活技能。
三、借乡村振兴之东风,呼吁更多年轻家长回乡创业,年轻的家长认知前卫,最懂得放手锻炼孩子。现代化农业遍地,山村人气聚集,孩子的童年在村里有了印记,乡音会温暖他们一生。
四、重视传统节日,将劳动实践纳入节日活动中。植一棵小树,纳一片绿茵。走进敬老院,共沐岁月欢。巾帼妇女节,妈妈最灿烂。六月父亲节,父爱重如山。爱心常表达,可抗距离远……
幸福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愿我们重拾朴素格言,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理念落地在山区校园中。让山里的孩子名副其实成长为识花草、懂农时、身体棒的山里娃,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上,山区的教育立足乡土融合现代,必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