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守护者的精神史诗——马学林《赞中国著名古建收藏家郭荣林》组诗赏析
撰文/马 彦
2025年3月29日
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宏大叙事中,山西古建收藏家郭荣林以一己之力构筑起横跨千年的建筑史诗长廊。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通过不同诗体与词牌的变奏,为这位文化守护者谱写了一曲多维度的精神赞歌。这组作品既是对个体文化担当的礼赞,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诗性解码,在平仄韵律间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
一、时空交响中的文化担当
1. 在"秦砖汉瓦掌心轻"的举重若轻中,诗人以七律开篇即定格了收藏家与历史的对话姿态。这种举千钧若鸿毛的悖论书写,恰如其分地呈现出郭荣林将历史重负转化为文化传承的举重若轻。五律"片瓦载千年"的意象,将建筑构件升华为时间容器,每片残瓦都成为凝固的时光琥珀。诗人刻意选用"掌心罗"这般充满触觉张力的表述,让历史遗存摆脱冰冷物件的属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温。
2.在时空重构的维度上,"移宫续绝弦"的隐喻堪称绝妙。诗人将建筑迁移比作续接断裂的琴弦,既暗合古建保护中"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又赋予其文化血脉接续的深层意涵。"梁栋重光唐气象"与"檐牙再振宋风旌"的对仗,构建起建筑构件与时代美学的互文关系,让斗拱飞檐成为打开历史美学的密钥。
3.价值重构的书写中,"千金非所愿"的反复咏叹形成情感强音。七绝"不是千金求木石"与五绝"千金非所愿"的隔空呼应,在金钱与文化的价值天平上,确立起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坐标。这种价值宣言在"倾玉箧,护琼椽"的词句中得到意象化呈现,将收藏行为升华为文化献祭。
二、诗体变奏下的精神图谱
1. 十首诗词构成完整的体裁矩阵,七律的庄重、五绝的凝练、词牌的婉转,形成多声部的赞美交响。七律如"梁柱重开唐气象"的宏阔,与鹧鸪天"此生只作文明使"的决绝形成情感共振。山花子"收尽断砖补残阙"的执着,在天仙子"文脉长燃薪火篇"的绵长中得以延续,不同词牌的情感维度相互补足。
2. 建筑意象的能指系统在诗词中形成精密网络。"斗拱"作为力学奇迹,在"斗明眼亮续春秋"中获得智慧隐喻;"飞檐"的曲线美,化作"檐牙再振汉风弦"的韵律想象。诗人将"雕梁"解构为"彩绘护云烟"的视觉记忆,使建筑构件成为打开历史图景的密码。
3. 情感递进轨迹在组诗中清晰可辨。从七律"莫道收丰皆市贾"的价值辩白,到鹧鸪天"留得文光耀大千"的文化自信,最终抵达翻香令"恒共大江流"的永恒守望。这种情感演进暗合文化保护从个体坚守到文明传承的逻辑升华。
三、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1. 诗人对传统建筑美学的解码极具现代性。"唐宋多梁云外轩"的表述,将建筑空间转化为诗意栖居的象征;"雕梁重振宋唐椽"的倒装句式,让时间维度在建筑构件上获得双向流动。这种转译使古老建筑焕发出当代美学光彩,在"万丈接云楼"的夸张中完成传统向现代的意象跨越。
2.在文化遗产的价值重估中,"护山河"的宏大叙事与"续新篇"的当代使命形成对话。七绝"此时长系护山河"将文化保护提升到守护文明疆域的高度,而"补残阙"的具体行动则成为文明修复的微观实践。这种价值重估在"文脉万年祥"的祝祷中达到顶点。
3.文明传承的现代启示在"薪火篇"的意象中得以彰显。诗人将古建保护比作"长燃薪火",既暗含传承不易的忧思,又饱含文明不灭的信念。"聚英贤"的结句,则将个体行为延伸为群体觉醒的文化预言。
结语
在这组跨越诗体藩篱的致敬之作中,马学林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古建收藏中最为动人的精神光谱。十首诗词如同十方榫卯,精巧地咬合起文化守护的各个维度,在平仄格律间构筑起一座诗意的文化丰碑。当"秦砖汉瓦"在诗句中重新获得温度,当"唐梁宋椽"在词韵里继续生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收藏家的文化苦旅,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基因的深情回望与坚定守护。这组诗词最终完成的,是对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诗性确证,在砖瓦梁栋间,我们读懂了文明传承的密码。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9日
